高校音乐教育中思政元素的融合与创新

2024-11-09 09:10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作者:刘莎] [责编:伍镆]
字体:【

刘莎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课程思政,是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音乐借助于有节律的音响运动,表达思想感情,晓之于理,动之以情,感之于心,践之于行,对于在音律乐感的熏陶中强化自觉净化人心有着重要意义。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担负着为我国培养优秀中小学师资的大任,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思想价值观更会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中小学生思想价值观念,由此产生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在推进高校音乐学科发展过程中,更应注重将音乐教育与课程思政相融合,深化学生对经典艺术作品的领悟与演绎能力,使其深入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其主动探索和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红色历史文化的浓厚兴趣,从中获取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凝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乐教的历史渊源与当下思政教育元素的完美契合

“乐教”作为我国“古之四教”之一,典出《礼记》“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晚年整理编订的《诗》《书》《礼》《易》《乐》《春秋》古代文化典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后统称为“六经”。西周时期周公便创立“礼乐制”,这是我国音乐教育制度的滥觞,鲜明地展现了伦理道德教育、宗教文化传承与政治治理的紧密融合。孔子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由是进一步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深刻揭示出音乐与人心、伦理道德的内在联系,强调音乐在道德教化、心灵启迪和价值引导方面的作用。孟子继承并发展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将“性本善”的哲学观点融入其中,提出“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强调具有仁爱、教育意义的音乐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能深入人心。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艺术学类专业课程“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积极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引导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与深刻的启示。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当下“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更是激励音乐教育专业必须充分挖掘并发挥音乐中蕴含的思政潜能,融合包括民族乐曲赏析、国器乐器知识、人生励志歌曲、中国风及红色歌曲乃至世界经典名曲等人文乐教元素,有效地为培养具备高尚品德情操、深厚文化素养和世界眼光的新时代人才贡献力量。“为往圣继绝学”之乐教传统与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在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式上存在高度的关联契合,两者都注重音乐作品的情感体验和人格修炼,以实现高校音乐教育全面性和深度性的完美变革。

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情景创设在音乐课程思政实践中的运用。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任务。在音乐专业教育中,课程架构通常涵盖专业课程与理论课程的双重维度。其中,情境创设作为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够有效引导学生深度参与课堂互动。在音乐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中,充分利用专业课程自身的特色与教学资源,为学生打造多元化的学习场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教师将其中蕴含的价值观念巧妙地融入教学设计之中,学生通过平台展演、二度创作等方式深化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以《红梅赞》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应该以让学生感悟不怕牺牲、奋楫笃行、向光前进、坚定信念的革命精神为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由浅入深地阐释词曲的深厚内涵,联系创作背景抽丝剥茧地分析歌曲为何拥有恒久的生命力,使学生在朴实婉转而又高昂坚定的曲调中不仅体悟音乐艺术的美,重温那段波澜壮阔又充满热血的峥嵘革命岁月,进而潜移默化地达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

思政元素的挖掘是音乐课程思政实践的关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在课程思政实践中,教师要对音乐作品进行充分的分析和挖掘,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中去。充分运用思政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围绕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等为要点,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这些,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思想行为,实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和谐统一,达成教书育人的目标。

思政元素可以分为共性育人元素和特性元素两大类。共性育人元素是指那些不特定于某一专业或课程,但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具有深远影响,且对学生有普遍教育意义的因素。以《黄河大合唱》为例,歌曲以黄河为背景,描写了中华民族在面对外敌入侵时万众一心的团结精神,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光荣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民族精神和团结意识。特性育人元素则与学生自身发展以及专业特色、具体的课程背景紧密相连。将特性元素在音乐课程中融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获得对作品育人效果的感悟。如《黄河大合唱》之《黄河船夫曲》里整齐划一的号子、铿锵有力的节奏、恢宏大气的旋律如同黄河之水奔涌而下,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特性的同时完全可以体会到勇往直前的勇气、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团结协作的力量,达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音乐课程思政教育中教学方法的创新

创新是“音乐+思政”的动力源泉。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引导育人方式变革,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更新教育理念的基础上,教学方法的创新是音乐教育中思政元素传承的关键,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音乐技能,更能深化他们的思政理解。

在课堂上通过情景式多感联动教学方法将音乐的视感、听感、触感、动感、嗅感、联觉感等多种感官体验融为一体,促使学生在全方位的感受中深入理解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在教授革命歌曲时,可以播放相关的历史视频,让学生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同时,使用道具模拟战场上的声音,增强学生的听感体验;也可以通过舞蹈、戏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音乐的动感,进而更深刻地理解歌曲背后的历史意义和思政内涵。

合理分析学情,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学,引进AI助教帮助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学习规划和随时在线辅导教学,使用智慧图谱清晰地展示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思政元素的分布,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真实的音乐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实践探索。通过辅助教学,让学生更加清晰地看到不同音乐作品之间的异同及其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的差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音乐的思政内涵。

将音乐课堂向外延展,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体验音乐的魅力,通过AI作曲软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创作与社会现实相关的音乐作品,表达对社会的思考和关注,从中锻炼自己的音乐思政技能。此外,积极组织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志愿者活动、民间音乐会等,强化不同乐教思政实践场域体验,让他们在行吟中体验音乐的社会价值,更进一步深入理解音乐的思政内涵,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由是观之,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思政同样是教育事业一个具有前瞻性、传承性、创新性的伟大工程,只有积极地实施课程思政育人,才会培养出一批理想信念坚定、专业水平扎实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音乐学院。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资助项目“新时代高校音乐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育人路径研究”(24B10)阶段性成果】

责编:伍镆

一审:伍镆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来源:新湖南客户端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