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以及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落实新时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积极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的重要要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建设,既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也是对思政课大中小一体化建设的深化与延展。
整合一体化课程资源。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运用系统思维对各学段思政课进行整体规划与统筹安排,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组建由各学段思政课教师、教育专家以及民族文化研究者组成的思政课程研发团队,以一体化思路设计教学方式,确保同一学段间的横向衔接与不同学段间的纵向连贯。充分整合各学段思政课程与其他学科中所涉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资料、文化素材,汇编思政课程资源库。同时,将地方史、民俗等特色融入思政课,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承地方文化,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提升一体化教学效能。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情感体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深度融合。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引入项目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技能、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实现教学方法一体化。深化师生交流互动,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确保教学活动始终与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相连,形成教师引导、学生主体、共同探究的一体化教学氛围。丰富教学形式与内容,积极运用数字化课堂、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生动的学习体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推动一体化教学向更深层次发展。
创新一体化实践活动。强化问题导向与目标导向,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实现思政教育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构建实践活动体系,结合各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分层次、分阶段设计实践活动,确保实践活动在内容、形式与目标上的一体化与连贯性。通过线上线下的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创设各民族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平台,促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整合网络资源和其他社会实践资源,打造“线下+线上、理论+实践、专业+公益”等多元化、一体化实践教学样态,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与体验。
完善一体化评价体系。建立一套涵盖大中小学各阶段的全方位、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并充分反映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成效。制定一体化评价标准,明确各学段学生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应达到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表现,并注重不同学段间评价标准的衔接性和递进性。建立多元化评价机制,可运用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家长和社会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网络,突出各环节相互衔接、相互支撑,形成一体化的评价合力。推进评价结果反馈与运用,定期组织评价结果反馈会议,向学生、教师和家长详细解读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针对薄弱环节进行强化训练,推动评价结果的反馈与运用贯穿教学全过程。定期开展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估,设立专门的质量监测机构或委托第三方机构,采用量化分析和质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客观评估教育质量,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持续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推动思政教育质量整体提升。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中医药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本文为2024年度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研究”(24A18)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蒋俊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