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2024-10-02 09:05 [来源:华声在线] [责编:洪晓懿]
字体:【

邓丕超 王绍建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与依归。

教育部等十三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并明确了学校要充分发挥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家长要切实履行家庭教育主体责任、社会要有效支持服务全面育人。积极构建校家社三者协同育人新模式新路径,形成育人合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课题。

认识校家社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校家社三者紧密相连、目标一致、内容交融、作用互补,各具育人特色,是一个有机整体。家庭处于圆心最内层,是培养孩子的第一个课堂;学校介于家庭和社会的中间,是孩子接受正规教育和社会化的主阵地;社会则像一所大学校,是孩子接受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家庭对孩子的价值观形成、习惯培养和情感支持起到基础且关键的作用。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态度。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知识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教师的专业指导和同伴间的互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社会为学生提供实践和应用知识的平台,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提供实习和志愿服务的机会,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规划和社会联系。三者作为同心圆的不同圈层,相互依存、相互影响,是一项系统工程,共同围绕着孩子的成长这一中心,形成协同育人的稳定结构。

共筑校家社协同教育体系。把孩子们培养成为社会有用之人和国家的栋梁之材,不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单方面教育成果,需要更好地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各自的作用,形成育人合力。学校要优化教育教学,促进全面发展。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要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全面掌握并向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情绪、学业状况、行为表现和身心发展等情况,同时通过优化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来提高教育质量。此外,还可通过多样化的选修课、社团活动和体育赛事等推动素质教育,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家庭要树立正确观念,营造良好氛围。一个孩子能否健康快乐成长,很大程度上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息息相关。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认识到教育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和方法,通过亲子阅读等方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带领子女积极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劳动、志愿服务、职业体验以及文化艺术、科普体育、手工技能等实践活动,帮助子女更好亲近自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素质,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基础。社会则可提供丰富的教育资源如图书馆、博物馆等以及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机会,积极开展各种公益性课外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社会责任感。

完善校家社协同教育体制。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育人”是核心,“协同”是关键,“机制”是保障。当前,校家社各有资源优势,但资源利用多处于零散状态,缺乏整合,不同主体间的资源互用仍存在一些障碍。宏观层面,可明确各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职责,推动建立健全家校合作机制和社会参与机制,最大限度发挥政府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的作用;中观层面,校家社三方协同育人是一项较强专业性的工作,此前的《意见》已明晰各方职责,接下来可推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工作标准和行动指南,推动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发展。微观层面,则可充分激发各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如学校可探索创办家长学校等,针对孩子成长阶段和规律积极回应家长关切;社会可通过建立亲子共成长实践基地等,搭建学校服务延伸、家长学习交流和孩子校外实践的平台。《意见》还提出,要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大力推广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效模式、创新做法和先进经验,广泛传播科学教育理念和方法,大力营造全社会各方面关心支持协同育人的良好氛围。这些举措,为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保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强教材建设和管理,完善学校管理和教育评价体系,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各方共同努力,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才能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好关键作用,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分别为湖南文理学院芙蓉学院副教授,湖南理工学院南湖学院副教授。本文系湖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智库课题“‘十五五’期间县域社会事业高质量发展研究”(ZK2024022)阶段性成果】

责编:洪晓懿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