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体育教育改革研究

2024-10-06 08:1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永华] [责编:欧小雷]
字体:【

杨永华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人民健康工作,强调“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是我们党对人民的郑重承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化最重要的指标还是人民健康,这是人民幸福生活的基础”。体育教育改革应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充分发挥健康中国建设在人民安康、社会安定、国家安稳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更好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深度融入思政教育。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中提出“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著名论断,充分说明体育既能强身健体,又能磨砺意志。实现体育、美育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可为学生提升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发展后劲打下坚实基础。学校体育教育要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既培养技能,又触动心灵,实现体力、耐力、意志力的全面提升,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要善于运用恰当方式挖掘体育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切身感受人文情怀、增强集体荣誉、锤炼意志品质等多重文化内涵,培养他们形成追求胜利、挑战自我、永不言弃的品格和精神。要注重发挥体育教育和思政教育优势互补、同向育人作用。学校体育教育可以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确保每一名学生在体育课程中都能够强健体魄、滋润心灵、身心共健,让体育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营造浓郁体育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少年强、青年强则中国强。少年强、青年强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创新能力、动手能力,也包括身体健康、体魄强壮、体育精神。”体育文化是培养学生体育习惯、提升体育核心素养、锻造体育精神的前提和基础,在当前体育教育改革中亟待完善和强化。要坚持竞技体育比赛和健身运动相结合,通过竞赛培养学生更高、更快、更强的意识品质,通过健身培育良好的运动习惯,二者结合有助于学生更加用心、用情、用力地感知体育的魅力,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真正实现“健康中国”理念深入人心。站在提升学生学习、求职等综合能力素质的视角,将体育课纳入系统教育工程,围绕提升运动技能、身体素质、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等,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比赛、运动、联欢等多样化活动,并注重发挥主题活动、实践活动、社团活动的独特作用,积极营造浓郁体育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调动其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培养体育核心素养。体育教育要切实贯彻“健康中国”战略深刻内涵,针对学生的运动水平、爱好特长、身心发展特征等个性化差异,因地制宜制定教育方案,通过体育课程让学生增长体育知识、锻炼体育素养、提升体育能力,以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促进综合素质能力的进一步加强。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遵循,把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需求作为体育教育方向,对体育课程中所蕴含的健康功能、人文功能、社会价值等进行深入挖掘,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不仅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同时也促进体育品德的进步,如遵守规则、勇敢拼搏、追求卓越的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教融合”。由培养体育态度、体育情感代替单纯的体育技能传递,培养学生积极的体育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思想道德修养、社会适应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现代生活中,体育运动的作用愈发受到重视。钟南山院士就曾提出:“体育锻炼要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而学校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将培养良好运动习惯作为实现全面健康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体育教育在向学生传授基本体育技能和知识前提下,要积极普及健身方法,展示体育训练价值,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悟“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要注重循序渐进、及时复盘总结、因地制宜完善课程目标和方式方法,围绕学生实际将体育课程目标细化为一个一个的具体小目标,让学生在身体机能逐渐提升的过程中,感受体育运动的乐趣和益处,将自主锻炼、终身运动内化为自身的行动自觉。

总之,作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部分,学校体育教育改革可从深度融入思政教育、营造浓郁体育文化、培养体育核心素养、深化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体育教育质量,为培养运动技能过硬、综合素质全面的复合型人才作出贡献。

【作者系怀化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教师。本文为湖南省教学改革重点项目“基于‘全国健康学校建设’的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再设计”(HNJG-2022-0269)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