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华
10月11日,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案在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重审一审开庭,公诉机关建议对余华英判决死刑。
此案一直受到公众高度关注,对犯罪嫌疑人的量刑尺度尤其成为敏感点。过往,于拐卖儿童一类案件,犯罪嫌疑人少有判处死刑。此次庭审中公诉机关建议对余华英判决死刑,可谓慰藉人心,为受害者家庭伸张了正义。
余华英涉嫌拐卖儿童的行为,是对社会伦理底线的严重践踏,更是对法律威严的公然挑战。从1993年至2003年,她伙同他人流窜多地,将无辜儿童当作商品进行贩卖,其罪行罄竹难书。原判已认定其拐卖11名儿童,而此次重审更是将这一数字增至17人,其罪恶之深重,令人发指。法律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余华英这样的犯罪分子,必须挥法律之利剑,依法严惩,以儆效尤。
然而,我们也需要认识到,死刑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钥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罪孽深重的余华英既有法律上的无知,也有情感上的麻木。据披露,她第一个卖出的孩子竟然是自己的骨肉,5000块钱的利益让她丧失了起码的人伦。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顶级处罚”并不是杜绝此类犯罪的唯一手段。普及文化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是根除人性之恶的重要前提。在打击拐卖儿童犯罪的过程中,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如何预防此类犯罪的发生,如何更好地保护儿童的安全和权益。这需要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责编:张岚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