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丨不是“谁先发声谁有理,谁有流量谁有理”

2024-09-06 07:09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杨兴东] [责编:伍镆]
字体:【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杨兴东

近日,青岛公安以超乎寻常的篇幅通报“王某驾车逆行辱骂殴打他人”案件,至此,多日来网络上闹得沸沸扬扬的“青岛女司机打人事件”暂时告一段落。

传播学中有个“首发效应”,即首发信息会对受众造成第一印象,再要改变过来就很难。“青岛女司机打人事件”则是一面镜子,给了网民重要启示:面对热点事件,不是“谁先发声谁有理,谁有流量谁有理”,权威方只要堂堂正正、有勇气有技巧地进行舆情应对,就能以真相和事实逐一拆解谣言。

复盘这一事件发酵的始末,8月28日,“青岛女司机打人事件”的视频开始在网络上流传。次日,青岛警方发布了情况通报,公布了“行政拘留10日,罚款1000元”的处理结果。但事件仍在网上不断发酵,有关女司机王某身份、疑似在家拘留等信息不断传播。黑衣路人好心劝架,却被认为是便衣警察。多日后,青岛警方再发公告,对收集整理的相关热点作出了“打包”处理,对质疑一一回应、对“细节”一一澄清,并且配套公布了事件处理的法律依据。还特别指出,网民最关心的出镜三人都是普普通通的本地村民、个体经营者,没有什么特殊身份。面对热点事件,官方机构、专业媒体抵达现场、发布信息的速度,必须与自媒体人、普通网民赛跑。当各种道听途说还在发酵,谣言仍处初级传播阶段,官方机构、专业媒体就要准确研判,不仅要抢速度,更要积极应对舆论关切,以完整的真相抢占事件传播的第一落点。

面对热点事件,网民不妨保有“让子弹飞一会”的心态,用不着在第一时间表态发言。这些年,说到类似事件,我们常谈到一个词——“后真相”,就是真相和逻辑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被忽视,而情感煽动主导舆论的情形。前些年,一则名为“快递被偷,小哥雨中暴哭”的视频刷屏。当地警方一查,小哥痛哭是因为和女朋友吵架,快递被偷不过是视频拍摄者的主观臆测。再比如,今年引发广泛关注的热点社会新闻胖猫事件,数次反转,让众多网友措手不及。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拍个图片、短视频很容易,但配上的解说“预设立场”不一定符合事件最终真相。网民们为正义呐喊,更要警惕别有用心者“假正义之名”。

舆论对热点事件的关注,体现了对公平正义的渴望。网民这一份热情值得肯定,但建设法治社会,必须警惕以道德评价替代法律审判。对执法者而言,“法者,天下之准绳也”。只有依法办事,让事件经得起事实检验,以个案的公平正义不断增强人们的法治信念,才能从根本上有效破除“谁先发声谁有理,谁有流量谁有理”的舆论困境。

责编:伍镆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