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碧华
推动社会正能量形成网络大流量,促使其充盈网络空间,是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都需要面临的新课题。如何在网络空间让正能量形成大流量?要求广大党员干部当好党的理论政策“宣讲者”“播种者”,推动“正能量转化为大流量”。
当下,各大平台的网络评论层出不穷,文章质量良莠不齐,关注阅读两极分化,细细品读网上部分文章,不难发现有的“为写而写”,想得不深、做得不多、写在表面;有的“为新而新”,刻意追求新颖标题、另类框架,令读者一见以为能“钟情”,再读却只是“不过芸芸众生”,了然乏味;有的“为上而上”,一味用“拿来主义”为自己“一己之文”服务,一味“吃别人嚼过的馍”为自己的人生“出彩出圈”铺路,依靠“穿新鞋走老路”,简单对别人的文章、以往的文章“改头换面”“换汤不换药”,便就此作罢、草草收尾,诸如此类种种行为,与充分发挥网络评论引导正确舆论风向的作用还存在不小差距和偏差。
创作网络评论作品应当及时辨明是非、辨别黑白,用党的政策理论、身边的榜样故事引导舆论风向,如此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文明和谐、友爱互助的社会,形成更多助推合力。
因此,提高网络评论作品质量,让更多正能量更快更好地形成大流量,给网络评论去去水分尤为关键。“去去水分”,即去芜存菁,留下更多精品、更多干货。关键是要把握好网络评论作品之于受众的情理相融,既要在理性上说服受众,还要在情绪上感染受众,让受众读之有趣、有理,回味悠长、引发思考,在字里行间、在笔墨书香之间,在作者与读者的意见交换中寻求共情,在理性与情感的激荡中形成更大的共识、凝聚更多的合力。
“凡是传世之作、千古名篇,必然是笃定恒心、倾注心血的作品。”一篇好的网络评论文章虽难成经典,但始终要以“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期许向经典看齐,以“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敬畏倾注心力。给网络评论去去水分,从一开始就要把评论视为作品,统筹把握好“时”“准”“新”,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始终聚焦人民群众所期盼的,对“万家灯火”手中有策,在方向正确、内容为王的基础上以理念常新,让文章常新,用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从不同角度和立意去推介正能量、传播正能量,在所用语言的时效性、生动性和群众性上再下一番苦功夫精心打磨,确保“打中读者心靶”,让作品“声入”读者“心坎”。如此,去掉了“多余水分”的网络评论,方可称之为精品名作。
文章合为时而著。面对日益复杂、鱼龙混杂的舆论场,传统刻板的说教式语态形态亟须突破,僵化的语言表达体系亟待更新,构建起新形势下“主流叙述”体系,营造健康向上、丰富生动的主流舆论,网络评论要在主流媒体形成更大的话语优势,这不仅仅是网络空间发展的未来走向,更是广大党员干部的责任和使命,容不得半点“讨价还价”。
真诚永远是必杀技。让网络评论少一点水分、多一点真诚,少一点“空对空”的说教、多一点“实打实”的真情,努力创作出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政治表达与文采飞扬相结合,对人有教益,使人有美感,让人能够从中获得欣悦、激励与力量的网络评论作品。唯如此,用网络评论带来网络清风,“推动正能量形成大流量并始终充盈网络空间”才不是虚言一句。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