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奕帆
近日,辽宁丹东实验小学新区分校一老师为迎接检查,竟在家长群内要求家长放学后到校帮忙打扫卫生。因无人报名,该老师恼羞成怒,甚至放出狠话,“以后学生成绩与我无关”。
就现实而言,安排家长参与学校日常清洁工作不仅打破了家校共育应有的和谐,更在无形中折射出教育逻辑的一场深刻错位。
要求家长去学校打扫卫生,其不合理之处,首先在于对教育职责的混淆。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方面各有其独特的角色和责任,学校主要负责知识的传授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家庭则侧重于情感的支持和品德的塑造。将学校清洁工作转嫁给家长,是家校共育中对家长角色定位的偏差。
家长参与学校的相关活动是家校共育的应有之义,但过多占用家长时间,动辄让家长打扫卫生、参与值勤做义工等,甚至还以“学生成绩”相要挟,很可能还会引发其他负面反应。例如,有的家长可能因为工作繁忙或其他原因无法参与打扫活动,不得已花钱请专业保洁清扫,无形中或加剧家长之间的攀比心理,引发学校、家长之间一些不必要的争议;未参与打扫活动的家长,或因未能履行“义务”而被视为不配合老师工作,令学生受到“歧视”,甚至导致在教学中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学校是培养学生全面能力的重要场所,其中集体劳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早在2022年4月,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就明确,劳动课升级为义务教有阶段的必修课程。对于学生来说,在集体劳动中接受集体主义教育,有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更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如果义务劳动完全由家长代替,学生也就失去了这些宝贵的学习机会。
家校合作应该是基于相互尊重、理解和支持的基础上,共同为孩子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而不是让家长成为学校的“编外员工”,承担本不属于他们的职责和负担。只有明确教育职责的界限和家校合作的真正内涵,才能让家校合作真正成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责编:张岚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