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纪云
社区,是共建共享的最小单元,也是服务群众的重要载体。减轻额外负担,把有限的资源、人力、精力集中在服务群众上,可以进一步凸显社区服务群众的主阵地功能,推动社区提能增效、焕发活力,更好地构建宜居生态,增进民生福祉,引领幸福生活。
负担减下去,服务提上来。为基层社区减负,“减”的是社区职能以外的负担,也是去行政化、去办公化、去形式化的具体举措。社区减负,可以让社区把有限的资源和人力集中起来投入到政策宣传、民意收集、便民服务、矛盾调解上来,更好地发挥自身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先天优势,创新服务方式,练好服务内功,腾出精力做更多打基础、利长远、惠民生的好事实事。从一窗受理、一岗通办,到同步开展预约制延时服务,这既是减负带来的直接变化,更是提能带来的实际成效。
甩掉“包袱”前行,共赴幸福之约。一路前行无负担,轻舟能过万重山。减负提效,不仅化解了“小马拉大车”带来的尴尬与无奈,而且能够为“党群共用力、携手促共建”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动态值班、常态服务,不仅优化了工作理念,创新了服务方式,也转变着工作作风,提升着服务效能。社区工作重心始终聚焦在便民为民的第一线,社区资源全面投入到惠民利民的主战场,为携手共赴幸福之约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助推角色回归,促进“双向奔赴”。持续减轻基层负担,可以让社区回归服务主业,更加凸显便民惠民的本质属性。在减轻负担、聚焦主业的同时,也对社区工作者如何更好地服务群众提出了更高要求。从行政体制改革、权力下放的角度看,只有坚持减负、提能一同发力,才能答好承接落实与便民服务这道“辩证课题”,在促进社区与群众形成合力、贯通发力,推动共建共享的道路上同心携手,双向奔赴。
减负提效,释放共建共享“红色动能”。聚焦解决民生问题、推动和谐建设、促进共建共享,真正将为基层减负的效能释放到为群众办实事上,让社区逐步实现办事效率、服务效能与群众幸福生活同频共振,从而加快发展步伐,拥抱美好未来。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