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平
一座城市的治理水平,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息息相关。民,城之本也。居民们的心声体现着城市治理的价值依归。如何在宏观层面让城市运转更加高效有序,在微观层面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需要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探索实践路径。
协同发力、体察民情,城市治理有“温度”。“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基层组织在城市治理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民生需求,走集约型、绿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路子,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入调研,始终把安居乐业置于突出位置,用心用情用力解决百姓生活的急难愁盼,让温暖与温情成为城市发展的底色。积极整合资金、人才、技术等资源,打造基层党建共同体,引领多元主体贡献力量,并持续带动更多居民加入服务队伍,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以党建“绣花针”穿起城市治理“千条线”。
因事制宜、化解民忧,城市治理有“精度”。推进基层善治,离不开精细化的城市治理。要主动顺应城市治理智能化趋势,探索将大数据等新技术运用到各领域,打造宜居、韧性、智慧的城市。城市治理有其特点和规律,把握关键环节,找准重点突破,合理布局力量,方能做到环环相扣、针针扎实。聚焦为基层赋权增能,将精细治理落实到每一条大街小巷,既在“面子”上下功夫,不断提升城市“颜值”;也在“里子”上出实招,持续涵养城市“气质”,于烟火气间追求尽善尽美,让城市生活更有精度、更加美好。
问题导向、凝聚民心,城市治理须有精细度。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治理好不好,百姓的感受最直接、最有发言权。城市治理应致力于解决民生“关键小事”,治理施策需强化问题导向,并结合地区传统习惯和现有资源,规避劣势、发挥优势,把握宏观制度要求与微观个体需要之间的平衡,将工作做实做细,进一步彰显基层治理的人情温度和服务初衷。党员干部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中去听民声、察民情、访民意,聚焦治理的堵点,找准群众的槽点,直击民生的痛点,提升基层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坚持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群众的笑脸成为城市最温暖的风景。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抓好城市治理这重要的一环。以党建为引领,汇聚“民间智慧”,构建共商共治的良性循环,基层治理的步伐才会走得愈发坚实,努力绘出让百姓幸福、人民满意的基层治理新图景。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