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快速发展的三十年,没有什么技术能比它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网络交往扩大了人类交往的边界,打破了时空的藩篱,重塑了人类生活场域。网络交往形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情感传递方式,人与人的情感交流转化为对网络的依赖,实际的情感沟通和联系被削弱。虚拟交往孕育了虚拟主体的出现,网络交往产生了新交往障碍和异化现象,如网络道德情感产生异化。出于网络技术崇拜,只见网络不见人,“拜物教”在网络空间被放大,大学生沉浸网络世界难以自拔。网络释放了大学生网民表现欲,网络成为部分大学生泄愤、狂欢、娱乐的空间,相应制度设计滞后与大学生失范行为得不到及时纠偏、大学生网民网络素养有待提升与网络空间的有序性、意见表达的张力与相应渠道不畅、资本逐利性等因素,致使内容让位于流量的舆论导向禁锢着网络正向作用的发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强网上热点话题和突发事件的正确引导、有效引导,明辨是非、分清善恶,让正确道德取向成为网络空间的主流。
提高认识,规范行为,增强网络道德自律能力。加强大学生自律意识培养是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基础,必须引导大学生善作有为,牢固树立健康向上的网络道德理念,培养并自觉践行文明自律的网络行为规范,认识自我,塑造完善人格。一方面,大学生应该提高自我辨别能力,正确认识网络的利与弊、理性甄别网络信息、科学使用网络技术工具,避免沉溺于网络虚拟世界。另一方面,大学生要有效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网络道德自律意识,规范自我网络道德行为,在面对负面信息时,增强网络防范意识,遵守网络道德规范,主动积极抵御不良诱惑,避免和减少网络道德异化行为。
立足长远,鼓励创造,打造健康网络道德文化。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道德文化,丰富形式多样的网络道德实践,是建设文化强国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应对网络道德异化的重要措施。要推进网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凝聚网络强国力量。政府、社会、高校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立足时代发展之潮流、人民精神之需求,加大宣传力度,举办例如网络安全宣传、网络文化知识竞赛、专家直播、道德云讲堂等特色鲜明的系列活动,塑造良好的网络道德文化氛围。同时,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前进力量,继承、弘扬传统和现代优秀文化,积极开展文化创新,丰富和提升文化内涵建设,为加强网络道德文化建设和创新奠定基础。
全面监管,综合施策,维护风清气正网络生态。营造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打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生态,必须加强监管、综合施策、精准发力、大力整治。网络监管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对各级各类网络媒体平台、各类公众账号等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建立并完善已有的可量化可操作的道德评估制度和规定,使用科学的方法手段、科学的体制机制,用刚性制度加以约束。强化网络法治建设,对于利用网络进行欺诈活动、散布色情音频、进行人身攻击、发布虚假信息等网络道德异化行为进行坚决制止、严厉打击,以扎实有效的举措,把网络空间道德秩序维护好,把清朗网络生态治理好。要健全舆情研判和分级机制。分级制度有利于舆论内容的分类管理,筛选和甄别高频词汇,也可以有效结合网民举报和大数据系统进行核查,变被动的事后处理为事前的防范,将风险处理机制的末端前伸。建立和完善内容过滤机制。在网络舆情爆发初期,要升级现有信息过滤技术,实现精准化识别、敏感内容报警等,既要加强服务器端的监测,又要加强用户端的审核。借助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加强内容审核和监管。对于网络舆论的引导,既要唤醒个体理性,发挥网络道德作用,又需要法律法规对失范行为规制,要建立、完善网络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加强网络舆论的宏观指导,塑造健康向上、严肃活泼的网络舆论治理环境。
开拓创新,同心协力,构建网络文化育人格局。2020年教育部联合八个部门出台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明确提出,高校要加强网络育人,让网络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强大助力。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高校要更好更全面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更应紧跟时代,构建“微指尖”,扎实开展网络思政育人工作。高校要坚持结合学校特色,统筹协调,确保效果。要在网络平台提高站位,坚定立场、把稳方向,筑牢阵地,在传播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政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运转机制、搭建有效平台、促进高校媒体融合,创新网络育人方法,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努力建设一支高质量的育人队伍,以健康向上的思想道德文化和价值观念引领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刘宁 魏咪 西安医学院辅导员职业发展研究中心)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
责编:印奕帆
来源:西部网-陕西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