扮靓乡村“颜值”,擦亮振兴“底色”

2022-08-03 11:12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卞政] [责编:印奕帆]
字体:【

卞政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等10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民宿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到2025年,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服务优质的乡村民宿发展格局。

近年来,受疫情影响,许多景区都挂出了暂停营业的公示,本地周边游、乡村田园游、乡村露营游等形式的出游需求逐渐凸显,乡村旅游迎来快速恢复性增长。乡村旅游“热”起来后,很多地方紧随潮流,竞相开发。这其中不乏盲目跟风的,在缺少乡村民宿特色的情况下,“拍脑袋”决策,过度而无序、随意效仿别人仿造古建筑,导致同质化严重,游客审美疲劳;加之,乡村旅游基础设施低,达不到旅游所需的标准,进而出现景区乱停乱摆、物价水平混乱、卫生条件差、商贩恶性竞争等现象发生,最终还是因为缺乏吸引力而以失败告终。

让游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戳中乡村旅游的软肋。留心人不难发现,昔日的乡村游之所以成为许多出游者不二选择,慕名而去的游客不只是去吃一吃农家饭、住一住农家院,还有一个最富魅力、最吸引人的文化基因是“乡愁”。基于此,《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尊重历史文化风貌,合理利用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历史文化、文物建筑等资源突出乡村民宿特色,将农耕文化、传统工艺、民俗礼仪、风土人情等融入乡村民宿产品建设。”“将乡村民宿发展纳入各地旅游发展规划,深入挖掘文化文物资源,充分展示地域特色文化,丰富乡村民宿文化内涵。”……所有这些举措既有利于鼓励乡村民宿更有特色,也可以尽量避免重复建设、同质化发展。当你遇到一些标志性的老街、老宅、老树、老桥……怎么处理?这就需要建设者拿出“绣花”功夫,才能为子孙后代留住“乡愁”。说白了,发展乡村旅游不是把村口几百年的皂角树砍了,不是让树旁的老石桥给拆了,不是把村民世代居住的老宅给拆了……所有这些奢侈化、怪异化、高价化的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不仅偏离了乡村民宿发展本真,更重要的是你脑海里有没有“乡愁”意识。著名作家冯骥才曾为之感叹道:“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

守护好“乡愁”留住根,让游客从乡村游找到认同感、归宿感、依恋感。一方面,各地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时,要根据当地特色资源、优势资源制定有针对性、可落实的产业发展政策,并调动新农人的积极性,还原乡村本真、宣传乡村魅力、吸引广大旅游爱好者。一要坚持民俗文化引领、乡村特色,防止乡村民宿成为城市酒店的“克隆版”、农家乐的简单“翻新版”;二要坚持绿色发展、保护优先,防止急功近利、大拆大建,破坏乡村原有风貌;三要坚持农民主体、大众消费,避免奢侈化、怪异化、高价化而偏离乡村旅游发展本真。另一方面,各地首先要将乡村旅游与脱贫致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鼓励和引导新农人参与经营服务,让更多农民吃上了“旅游饭”,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有效增加了农民收入;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好相关政策要求,因地制宜,协助当地农民更好地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对当地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包装、售卖,通过线上线下等渠道,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让农特产品搭上乡村游的“快车”并成为“抢手货”;另外要彻底摒弃过去乡村旅游管理混乱、乡村旅游更新换代中的内容创新元素不足、管理水平较低、宰客现象严重,导致很多游客去一趟就不肯再去了。

“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提升乡村“颜值”,擦亮振兴“底色”,真正让昔日特色村落成为更多游客最喜爱的“打卡地”,离不开新农人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坚持“质量至上、服务至上”的理念,充分发挥乡村民宿等多产业深度融合的载体作用,进一步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增加农民收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乡村经济、留住乡情乡愁,才能以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