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严厉问责的常识重提

2017-06-09 09:55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高亚洲] [责编:印奕帆]
字体:【

时隔三月之后,西安地铁电缆事件,有了新进展——国务院决定依法依纪对西安地铁“问题电缆”事件严厉问责。

如同不曾想到一个涉事电缆公司员工的网上举报,会造成如此大的舆论影响,一个未发生人员伤亡的质量安全事件,会被国务院“严厉问责”,这多少有点让人意外。

从问责内容来看,大致包括五方面:一是对陕西省政府进行批评;二是对涉事责任人进行大规模问责;三是对涉事公司进行处理;四是提出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摸排;五是强调提高质量安全违法成本。

从内容来看,与以往的国务院问责,并无二致。但是,如果对照西安电缆事件的前传来看,仍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亮点。

梳理西安电缆事件的始末,从网络曝光开始,事情就沿着“涉事公司辟谣—当地政府进一步辟谣—当地政府一脸错愕地道歉—涉事公司负责人跪地求罪—黑洞越来越大—政府声明彻查—公布处理结果”的路线图,上演让人心惊胆战的一出出大戏。在此过程中发生的“这些劣质的电缆是如何入围竞标的”“一个如此年轻的公司是如何坐拥著名商标的”“又是如何把业务范围伸到那么多央企的”追问,更是把事态逼向沸反盈天的境地。

事态之所以陷入舆情危机,所隐匿的情形是——从一开始,面对问题的出现,当地政府就是抱着“冷处理”的逻辑,甚至不惜以政府公信力为一家已陷入危机的公司站台背书。后面的彻查声明,虽然还算及时,但已经用打脸的方式,让公信力打了折扣。从后来的处理结果来看,也只是对其中的12人进行处理,并且只涉及两家单位,而国务院的问责则牵涉到上百人。

由此再来看看国务院的严厉问责,此番让人意外的举动,可能就有回击当地处理不力的原因。当然,更重要的,是最高行政机关对一桩关乎公共安全和社会利益事件的高度重视。

在一个利益分化、规则尚未完全明晰的社会,发生公共危机本就是难以规避的事,但是,发生之后,公权力机构如何应对,则是公共治理必须面对的课题。从国务院的严厉问责来看,其实也是一次关于危机应对的常识重提。

首先,严厉问责表现出敢于揭丑的勇气。一个基本的常识是,在危机面前,任何冷处理或者捂盖子的试图,都无益于事情的解决。其次,国务院的问责范围明显比西安的处理要大。对于一桩牵涉面如此之广、个中处处离奇的事件,利益纠葛之复杂,其实是不难想见的。换句话说,涉事的公司绝对不是唯一的肇事者,需要深挖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权钱交易、利益寻租,这也应是基本的常识。对此,国务院的问责表述中,也明确提到,进一步强化全过程全链条全方位监管,确保质量安全。

至于说在全国范围进行摸排、提高违法成本,道出的更是公共治理中的基本常识。此番以国务院问责形式进行重提,固然能够警醒更多地方,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地方治理在基本常识层面的欠缺。

责编:印奕帆

来源:华声在线

焦点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