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同文
记者调查发现,诊所、药店、中医馆、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保定点医药机构成为欺诈骗保的灰色地带。内蒙古呼伦贝尔的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采用套刷、空刷医保卡的形式长期欺诈骗保,甚至建立了500多份数据管理档案。参保人员将医保卡里的钱套出后,可在卫生服务站换购米面粮油、日用百货等生活用品。记者在现场看到,储物间内可兑换的物资品类齐全,应有尽有。(央视新闻11月27日)
医保卡本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救命卡”,却有人将其当成“购物卡”,这种欺诈骗保行为严重损害了医保基金的安全,也侵害了广大参保人的合法权益。诊所、药店、中医馆、社区卫生服务站等医保定点医药机构(以下简称“小诊所”),作为医疗服务体系中的“神经末梢”,本应肩负起守护居民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职责,却因利益驱使,沦为欺诈骗保的“小超市”,这一乱象亟待规整。
“小诊所”欺诈骗保手段多样且具有隐蔽性强、发现难的特点,常见方式包括虚构医疗服务、伪造医疗文书或票据,“挂床住院”“分解收费”,虚增诊疗项目、虚开药品数量等手段。更有甚者,以“免费体检”“健康讲座”为名,诱导参保人使用医保卡购买保健品、日用品等非医疗物品,将医保卡异化为“购物卡”,将医保基金当成“唐僧肉”。不仅违反了医保政策,导致医保基金严重流失,更严重破坏了医保基金的正常使用秩序。
“小诊所”欺诈骗保乱象成因复杂。监管层面,医保基金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存在监管盲区和漏洞。基层监管力量薄弱,难以对众多小诊所进行全覆盖、无死角的监管。利益层面,部分“小诊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惜铤而走险,通过虚构诊疗、虚开药品,诱导参保人参与等手段套取医保基金。认知方面,部分参保人对医保政策知晓率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易被诱导用医保卡兑换生活用品,成为欺诈骗保的“帮凶”。
“小诊所”欺诈骗保乱象的危害不容小觑。首先,它侵蚀了医保基金的安全,导致医保基金流失,影响医保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其次,破坏了医疗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影响了整个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再次,削弱社会对医疗保障体系的信心,损害政府公信力。最后,损害了参保人的合法权益,可能使参保人面临医保报销额度变相缩减、合规医疗需求得不到优质保障,甚至因虚假诊疗、滥用药物等行为间接危害身体健康,最终影响医保制度普惠性与公平性的实现。
规治“小诊所”欺诈骗保乱象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治。强化智能监管,建立医保大数据监测系统,通过AI识别异常诊疗、药品兑换等行为,实现动态预警;完善法规惩戒,提高骗保处罚力度,对涉事诊所取消医保资质并追究刑责,形成强烈震慑;推动社会共治,加强医保政策宣传,提升公众防骗意识,开通举报奖励机制,鼓励患者、员工等参与监督;优化基层管理,加强医保与公安、市场监管的联合执法,持续开展专项整治,压缩骗保空间。多措并举,遏制小诊所欺诈骗保行为的发生,让医保卡真正成为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救命卡”。
医保基金是群众的“救命钱”,任何形式的套取、侵占都是对公共利益的践踏。根治乱象需以“零容忍”态度强化监管,通过智能监控堵住漏洞,以严惩重罚形成震慑,更需唤醒公众的监督意识。我们期待,多方合力能让小诊所回归“治病救人”的本源,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