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偷甘蔗”翻车看乡村引流新范式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彭鹤鸣]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彭鹤鸣

近日,四川眉山青神县的一片甘蔗地火了。甘蔗园主童先生推出了“自助偷甘蔗”活动:进了甘蔗地,可以自行去“偷甘蔗”,只需9.9元一根,拿到手都算你的。为了增加活动体验感,童先生还安排了NPC(游戏角色)和小狗“捉小偷”,整个过程紧张又刺激,经互联网传播后迅速走红。

然而没过多久便乱象百出:乱砍甘蔗造成大量浪费、有人“偷”了甘蔗不给钱、过多游客涌入严重破坏了当地生态……面对管理困难和巨额亏损,童先生无奈增加了入场费,并劝告游客遵守秩序。红红火火的“偷甘蔗”玩法还没持续几周便难以为继,背后折射出乡村文旅发展存在的困境与矛盾:缺乏长期运营思路与管理协调能力,“翻车”不足为奇。

“自助偷甘蔗”的确是一个巧妙的金点子创意,它让原本平常的甘蔗地,变成了沉浸式的现实版“开心农场”,为原来收成一般的甘蔗农户提供了创收新路径,也成功打造了有流量的文旅品牌。近年来,类似的“低价吸引+沉浸体验”模式在乡村文旅中屡见不鲜,如摘草莓、挖红薯等项目。它们都充分满足了城市居民的好奇心与精神需求。可见在玩法创新和情绪价值上下足功夫,是乡村文旅的一条出路。

然而乡村文旅并非“一锤子买卖”,想要打造好长期稳定的文旅品牌,更重要的是系统性经营管理。对于经营者而言,在活动设计之初,就应该用明确易懂的规则替代模糊的“梗”。例如划定明确的体验区域,规定“一人一铲,禁止乱挖”,并将“不浪费”作为重要的活动准则;借鉴热门景区的经验,推行线上实名预约制度,控制好人流量,控制好服务质量。

此外,当地文旅部门不能仅当“旁观者”,也要主动作为、及时介入。一方面需协助园区进行规范管理。另一方面要将短暂的网络“流量”,转化为可持续的旅游“留量”。例如甘蔗地所在的青神县已及时推出“凭参与‘偷甘蔗’活动的付款码,可免费参观国际竹艺城竹编博物馆、熊猫馆等景点”的本地配套旅游优惠政策,激活地区整体文旅活力。

乡村文旅的魅力源自那份真实的田园野趣。其成功的秘诀,在于让创意落地,让管理精细化,让体验富有深度。这样,那些田间地头的欢声笑语,才能持续回荡下去。而作为游客,也要有自觉意识和公共素质,切莫让自己的快乐戳破文明的底线。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