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鹏
近日,《半月谈》讲述了一个温暖的故事:一位网友在近十年后,突然收到了当年捐出的50元善款,附言中是受助者诚挚的感谢与祝福。这份跨越时光的回响,超越了金钱本身的价值,它让我们看到,善意的种子即便深埋多年,依然能够破土而出,绽放出令人动容的花朵。
当前,凡人善举已从偶然的闪光,演变为一种在全社会蓬勃生长的普遍风尚,如涓涓细流,正不断汇聚成滋养社会道德的江河。从汶川地震、郑州暴雨等重大灾害面前,无数普通人自发组成的救援队伍和捐助洪流,到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微公益”——有人十年如一日地为山区学童捐赠营养午餐;有人坚持“日行一善”,将步行积攒的步数捐出;更有如报道中所言,受助者在渡过难关后,谨记恩情,以一箱土鸡蛋、一份还款等方式执著地回馈善意。这些行为,根植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是个体内在道德自觉与情感驱动最自然的流露。而各类互联网公益平台的兴起,更为这种凡人善举提供了便捷的聚合渠道,使得“积水成渊,星星点灯”从愿景成为现实。它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势,却共同构成了社会最温暖的底色,静水流深,润物无声。
凡人善举对于整个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和谐发展,具有超越个体的重要意义。首先,它是最生动、最有效的道德教化。 相较于抽象的说教,这些发生在身边的真实故事,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能够潜移默化地陶冶公众情操,激发见贤思齐的心理,从而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位。其次,它是构建社会信任的坚韧纽带。 每一次善意的传递与回应,都是一次信任的加固。正如“50元还款”的故事,它修复的不仅是当事人的初心,更通过网络传播,重建了许多旁观者对于“善有善报”的信心。再次,它是增强社会凝聚力的核心驱动器。 当人们为了帮助一个陌生的病童或支援一个受灾的地区而共同行动时,一种“命运共同体”的认同感便油然而生。这种基于善意的连接,能够跨越地域、阶层和年龄的界限,形成强大的社会团结,为整个社会注入宝贵的正能量与希望。
为了更好地滋养和弘扬这份珍贵的凡人善举,我们需要从多个层面共同着力,形成合力。一是强化宣传引导,创新叙事方式。 媒体应更多地聚焦普通人的善行义举,但需避免刻意拔高,而是以平实、真诚的笔触,展现其自然发生的内在动因与带来的积极改变,让故事本身的力量去打动人心。二是完善支持体系,优化公益环境。 公益组织与平台应进一步提升透明度与专业性,确保每一份善意都能被妥善安放、高效利用,并及时反馈成果,让捐助者看得见效果,从而形成“善意-信任-更多善意”的正面循环。同时,应探索建立对行善者更完善的保障与激励机制。三是推动制度建设,为善行义举“撑腰”。 例如,进一步完善见义勇为人员的认定与保障制度,探索将志愿服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积极记录等方式,从制度层面解除行善者的后顾之忧,让英雄流血不流泪。四是融入国民教育,培育向善根基。 将慈善公益理念与社会责任意识融入教育体系,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与利他精神,让善良成为一种内化于心的修养与本能。唯有当社会的土壤、阳光和雨露都适宜,凡人的善举才能更加枝繁叶茂,最终汇聚成照耀我们共同前行的璀璨星河。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