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趁考打劫”,监管岂能坐视?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相]

陈相

近日,202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考点云南安宁市多家酒店因大幅涨价引发社会关注。平日48元的房间飙升至512元,122元的房型涨至800元,部分酒店价格较平日暴涨8至10倍。面对质疑,商家以“周末叠加考试”的供需变化为由进行解释,市场监督管理局则重申“酒店实行市场调节价”和“明码标价”。

年复一年在考点周边上演的价格乱象,让人不得不追问:披上“明码标价”的外衣,就能心安理得地“趁考打劫”了吗?

“明码标价”作为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其有效实施的前提是交易环境具备基本的公平性与自愿性。然而,在国家公务员考试这类时间地点固定、考生选择空间被严重压缩的特殊情境下,所谓的“自愿交易”已失去平衡。考生面对的不是一个可以自由比价的普通市场,而是一个被临时垄断的“卖方市场”。酒店利用其特殊的区位优势,将价格推高至正常水平的十倍,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合理反映供需关系的范畴,本质上是对公共服务衍生需求的变相寻租。

面对这些问题,简单地将其归咎于“市场调节”,实际上是对市场机制的片面理解。健康的市场经济既强调效率,更注重公平。当“48元变512元”成为普遍现象时,这明确显示出市场在特定场景下的调节失灵。这种失灵不仅无法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反而会制造新的社会不公,使考生成为被收割的对象。监管部门发出的“提醒告诫”若不能转化为有效的约束力,其实际效果势必大打折扣。当市场调节出现明显偏差时,监管力量应当及时介入、有效引导,这并非要回到计划定价的老路,而是要求对“考试经济”等特殊市场现象进行精准施策。

值得欣慰的是,一些地方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如郑州、太原等地在大型考试期间对考点周边酒店实施临时价格干预,设定合理涨幅上限;部分地区要求电商平台对存在恶意违约行为的商家采取限制措施。这些做法并非否定市场调节功能,而是对其必要的、适度的矫正。从长远来看,还需要进一步拓宽考生的住宿选择空间。考点所在地政府可以协调院校等提供临时住宿服务,或增开考点周边公交线路,通过分散需求来打破酒店的地理垄断。这些措施既能在短期内缓解考生的经济压力,也有助于促进住宿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明码标价”不应成为漠视公平的遮羞布,更不是“趁考打劫”的通行证。面对莘莘学子的公考之路,不能让他们在熬过漫长备考周期,即将迎接检验之时,却被考场外的价格乱象“绊住脚步”。整治此类乱象,不仅是在守护考生当前的经济权益,更是在他们步入岗位之前,为其上好敬畏规则、维护公平的“人生第一课”。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