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科技教育流于形式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艾鹏]

艾鹏

近年来,机器人课程、天文实践等内容,开始逐渐走入中小学课堂,一场关于科技教育的发展变革正在深入推进。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立中小学科技教育体系,到2035年全面构建科技教育生态系统的总体目标,标志着我国中小学科技教育进入系统推进、全面深化的新阶段。

《意见》更加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小学低年级侧重通过生活化、游戏化等情景设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知欲;小学中高年级则通过科学实验、项目任务等实践活动,初步建立跨学科联系,强化以兴趣为导向的“做中学”实践路径;初中阶段围绕“解决真实问题”开展跨学科项目式学习;高中阶段鼓励开展基于真实情境的实验探究和小型工程实践项目。针对不同学龄段的特点,因材施教,让科技教育的深度、广度、进度适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系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对于构建“阶梯式”育人体系有着重要促进作用。

在推动中小学科技教育落地的具体实践中,仍然可能面临专业师资不足、实践场所有限、课程资源碎片化等现实问题的挑战。教师能力与资源保障是主要瓶颈。科技教育要求教师具备跨学科知识和技能,而现有师资培养体系尚未完全适应这一需求;教学资源的区域不均衡问题也制约了科技教育的普及与质量提升,简单的考试评价更是无法全面衡量学生在科技活动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教学形式化问题也不容忽视。许多学校往往把科技教育简化为兴趣活动,缺乏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和长期培养规划,影响了教学质量。

科技教育成效关乎国家未来竞争力。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科技教育已成为国际战略博弈的主要战场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不仅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赢得国家发展主动权的战略基石,更是夯实强国建设根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长远布局。

推进科技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系统化变革。一是要重塑教学目标,将思维培养置于首位。 科技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技能操练,核心在于引导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掌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验证求解的科学思维方法。要加快推进课程设计与评价标准的迭代升级,从关注“做出了什么”转向考察“是如何思考的”,鼓励试错与迭代,保护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二是要创新教学方法,推进“做中学、思中悟”。 大力推广项目式、探究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的完整链条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专项培训、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教师驾驭跨学科课程和引导科学探究的能力;积极建设区域共享的科技实践中心与线上资源库,弥补资源不均的短板。

三是构建支撑体系,营造鼓励探究的教育生态。要改革以考试成绩为唯一导向的评价机制,将科学素养、创新能力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依托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构建区域科技教育合作网络,推动科技馆、重点实验室向中小学常态化开放,为学生提供将奇思妙想落地的广阔平台,让科技教育真正成为成长的助力。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鲁红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