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荣
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指出:“中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求中部地区“立足实体经济这个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连接南北、承东启西的战略要地,中部地区拥有我国全部41个工业门类,培育形成了18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13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当前,中部地区应立足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积极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强区,为我国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提供坚实的中部支撑。
加大科技创新,提升中部制造业集群的技术能级。中部地区应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努力在全国制造业格局中实现由承载区向策源地的跃升。
整合区域科研资源,形成跨省协同攻关合力。一方面,以创新高地为支点,优化科研资源布局。依托武汉光谷、合肥声谷、株洲动力谷、山西晋创谷等创新集群,形成科技创新联合体。另一方面,以教育、科技、人才融合为牵引,打通创新要素流动通道。推动武汉大学、湖南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高校与地方政府共建产业学院、工程研究中心和博士后创新基地等,将科研力量从校园延伸至产业一线,为制造业集聚升级提供持续的人才与智力支撑。
推进核心技术链式突破,增强创新集成能力。以链式思维统筹创新环节,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创新“链主”机制,打通研发、制造、验证的技术链。重点围绕关键零部件、控制系统、材料工艺等共性环节,构建跨企业、跨行业的联动攻关模式,形成从源头研发到整机应用的系统化创新通路。聚焦“卡脖子”领域,支持三一重工、中联重科、太原重工、河南中国中铁装备集团等龙头企业打造自主可控的技术链集群,推动中部制造业从单点创新迈向系统创新,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中形成技术策源优势。
完善科技创新生态,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效益。健全成果转化制度,赋予科研人员科技成果所有权、长期使用权和收益权,增强科研转化积极性。建设一批国家级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技术经纪服务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化链条。引导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协同发力,发挥科技成果转化基金、产业引导基金的作用,提升科研成果市场化应用能力。
培树知名品牌,提升中部制造业集群的市场竞争力。以品质提升为突破口,打造一批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知名品牌。
强化质量标准建设,夯实品牌基础。在制造业集聚区率先推动设计、生产、检测、服务全流程质量标准建设,实现区域间标准互认、检测资源共享。建设国家级质量基础设施一体化平台,提升中部产品检测、认证与溯源能力,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创建“国家质量标杆”“质量示范工厂”。
培育区域特色品牌,构建品牌共创体系。聚焦湖北汽车制造、湖南工程机械、山西新材料、河南超硬材料、安徽智能家电、江西航空产业等优势产业,打造制造业特色矩阵和具有区域辨识度的标志性品牌。联合地方政府、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等共同制定区域制造业品牌发展规划,进而建立中部品牌联盟,实现政策协同、资源共享。依托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工程,建设中部品牌展示中心和品牌推广基地,塑造资源共用、形象共创、品牌共赢的中部制造新格局。
推动品牌国际化,扩大“中部制造”影响力。畅通产品出海通道,依托中欧班列、中部陆港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完善物流与供应链体系,推动“中部制造”进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市场。在海外布局制造业网络,支持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在海外设立生产基地、技术中心和售后服务网点,促进制造业生产和服务本地化。依托国际展会、品牌推广中心和数字营销平台等提升国际品牌传播力,稳固树立“中部制造”高质量、可信赖的国际形象。比如长沙工程机械产业集群已在海外多地建厂,产品销往亚欧30多个国家;江西新干箱包皮具产业拓展“国际代工筑基、自主品牌出海”思路,推动“数字化改造+代工升级”双轨并进,开辟了国际化发展新路径。
推进数字化服务,提升中部制造业集群的内生动能。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推动中部制造业从生产导向向服务导向转变、从要素集聚迈向创新集聚。
加快智能制造改造升级,构建数字化生产体系。依托中部各省先进制造业集群,统筹建设区域性智能制造示范区,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5G、大数据等新技术在装备制造、新材料、汽车、电子信息等领域深度应用,重塑生产流程、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制造业由经验型生产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转型,不断提升产业现代化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发展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拓展产业空间。引导企业由“卖产品”向“卖方案”“卖服务”转变,推动研发设计、检测运维、供应链管理、系统集成等环节的服务化升级,培育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整合创新资源和产业要素,建设跨省制造服务协作带,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与皖豫晋产业集群协同发展,打造一批制造服务融合园区,促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赋能,推动中部地区在全国制造业格局中由“生产腹地”迈向“服务高地”。
建设数字平台与产业生态,增强集聚区创新活力。依托武汉光谷、合肥高新区、长沙三一云谷等数字创新平台,加快建设区域性制造业大数据中心和协同创新云平台,推动科研院所、龙头企业、园区主体在数据、技术、人才等要素上互联共享,形成跨领域、跨行业的创新网络,构建集研发设计、检测认证、投融资服务于一体的开放生态体系。
(作者系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心研究员)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