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食堂”的启示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关育兵]

关育兵

红烧排骨的香气在食堂弥漫,打饭窗口后,身着统一工作服的学生家长正将一份份饭菜细心分装。这不是家庭聚餐,而是四川南充某中学“妈妈食堂”的日常一幕。9名学生妈妈和5名学生奶奶经过规范培训,成为校园餐饮服务的新力量。这一看似简单的角色转变,却蕴含着超越表象的深刻启示。

“妈妈食堂”首先启示人们,解决社会问题需要打破思维定式。它将原本被区隔的家庭与校园两个场域创造性连接,让家长从“校外担忧者”转变为“校内参与者”。这种角色转换既顺应了“妈妈们”的灵活就业需求,更让校园餐饮保障体系获得了最可靠的人力资源。

当制度规范与亲情关怀有机结合,产生的效能远超单一手段。妈妈们对食材的精心挑选、对口味的用心调配,已超越工作职责,成为爱的直接表达。这种融入日常的情感互动,有助于构建更有温度的育人环境,让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劳动、亲情与责任的真谛。

更深层看,“妈妈食堂”为构建新型家校社协同机制提供了实践样本。它突破了传统家校合作多停留在沟通层面的局限,创造了实质性的共同在场空间。家长不再只是教育的旁观者或评价者,而成为教育的共同参与者。这种依托深度参与建立起来的信任,是通过泛泛的口头交流或偶尔的校园开放日难以获得的。

尤为可贵的是,这一探索展现了基层创新的智慧。面对确保校园安全、就业促进、家校共育等课题,解决方案或许就隐藏在我们身边的社会资源中,关键在于能否发现并善用这些潜在力量。

“妈妈食堂”的价值,不仅在于让孩子们尝到“妈妈的味道”。这种充满人文关怀的实践,正是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值得珍视的探索方向。

(作者系教育工作者)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