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大厂离职”剧本化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艾鹏]

艾鹏

近期,《半月谈》的一篇调查报道揭开了“大厂离职”这一网络热词背后的灰色产业链。报道中,从虚构“字节跳动数据分析师主管”身份售卖普通编程课,到冒充外卖平台“人力资源总监”兜售高价培训,再到公然代办各大厂离职证明,一系列操作令人瞠目。这些案例显示,“大厂离职”正在被部分不良自媒体和机构刻意设计成引流剧本,并利用“大厂光环”实现商业推销这一目的。这一现象的背后,是规模化、套路化的虚假信息的生产与传播,需要引起全社会的高度警惕。

纵观此类骗局,其运作已形成一条环环相扣的灰色产业链,呈现出系统化、隐蔽化的特点。这条产业链始于“身份造假”。造假者不再满足于简单自称“前员工”,而是精心编造具体职级、年薪,甚至盗用真实前员工的工牌、照片,力求以假乱真。紧接着是“内容编剧”。叙事套路高度一致,先渲染大厂工作的“高压”与“光环”,再塑造一个“追求自由”或“回馈社会”的英勇离职人设,最后落脚于“知识付费”或“招收学徒”,最终目的是“流量变现”。从社交媒体发布“钓鱼帖”,到引导至私域进行话术洗脑,再到售卖质次价高的课程与服务,各个环节分工明确。这类骗局“规避监管”的能力极强,即便被封号,也能通过“换号”跨平台流窜,使得治理行动陷入“打地鼠”式的困境。

此类乱象所带来的危害是多重且深远的。从面上来看,是对消费者权益的直接侵害。求职者与学习者付出高额费用,换来的却是名不副实的服务,不仅蒙受经济损失,更可能被误导职业生涯。更深层次的,是对企业合法权益的严重损害。虚假的“前员工”以公司名义进行不当商业活动,散布不实信息,严重扰乱了企业的品牌管理与声誉,迫使企业投入巨大资源进行辟谣与维权。

整治此乱象,绝非一方之力可及,必须构建“平台主责、法治护航、企业自律、公众警惕”的全链条治理体系。 首先,平台方必须压实“审核主责”,不能止于被动封号,应主动利用技术手段建立虚假身份识别模型,对账号注册、内容分发到变现环节实施全流程风控。其次,司法与监管部门需强化“法治威慑”,通过典型案例明确法律边界,探索跨平台联合惩戒,让“换号重生”的违规成本变得高昂。同时,企业与个人应筑牢“隐私防线”,企业需加强对员工的提醒,个人在分享敏感信息时务必进行模糊处理。最后,广大网民更需擦亮“识骗双眼”,面对光鲜的“大厂光环”与“高薪承诺”时保持理性,通过官方渠道交叉核实,不轻信未入合同的口头承诺。

破除网络造假利益链、“生态圈”,唯有社会各方形成合力,才能彻底拆穿这些精心编排的流量骗局,守护清朗、可信的网络空间。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石伟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