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杨兴东
近期,内蒙古、青海、广西、甘肃、陕西等多省区同步启动公文抄袭问题专项整治。公文抄袭看似小瑕疵,实则是侵蚀行政肌体、稀释政策红利的“大病灶”。向“公文抄袭”开刀,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为实干精神清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护航。
公文抄袭,首害在失真。比如某地今年7月撰就的一篇县长调研稿,与几天前另一地党工委副书记调研稿内容高度雷同,全文约390字中,有超过320字重复;某县发布森林防火规划,结果当地的数据和500公里之外的另一个县的完全一致……古人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政策落地好比接力跑,调研报告和规划等类文件是“接力棒”。倘若棒棒“跑偏”,到了“最后一公里”,必然变形走样。
公文抄袭,更深层的危害在蚀心。“Ctrl+C、Ctrl+V”成为套路的背后,其实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懒政哲学,是“不怕群众不满意,就怕领导不注意”的错误政绩观。久而久之,自然会形成“文件抄得越多,群众离得越远”的怪圈。破除“心贼”,方能斩断“文贼”;让笔头重新连接地气,文件才能重新获得底气。
整治公文抄袭,关键在于减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明确要求“切实精简文件”,严控数量、提升质量,“除部署综合性工作外,一般不超过5000字,部署专项工作或者具体任务的文件一般不超过4000字”,并特别强调“配套文件应当直接提出具体落实措施,不得简单照搬照抄上位文件”。事实上,削减的是字数,压缩的是套路,释放的却是实干空间。当文件不再“叠床架屋”,干部才能从材料堆里抽出身,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改革攻坚、民生服务的第一线。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今天,我们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要质朴务实、切中肯綮的文风,需要脚上有土、纸上有谱的作风。各地不妨把“文件下乡”与“干部下沉”结合起来,让每一纸文件都带着露珠、冒着热气,成为群众听得懂、干部干得成的“施工图”。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