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谋春
87岁的李磊明老人,在“长辈模式”下仍需与开屏广告、诱导链接“斗智斗勇”;近40个误触下载的应用程序,塞满了他的手机屏幕……这并非个例,而是当下适老化改造中“形式大于内容”的缩影。(11月14日 央视网)
本应简化的“长辈模式”,却成了老人难以逾越的数字迷宫。李磊明的困境并非孤例。当前,许多产品的“适老化”仅停留在字体放大、界面简化的表层,更深层的陷阱——广告弹窗、诱导下载、劣质信息等却被完整保留。这暴露了适老化改造的核心问题:它被许多企业视为必须完成的政策KPI,却忽略了用户感受。在商业逻辑的驱动下,广告等盈利核心被保留,牺牲的是老年人的体验。
更深层次的设计错位在于,适老化被简单理解为做“减法”,反而忽略了他们查看路线、使用多种支付方式等真实、复杂的需求。其结果,是技术本应提供的便利,却筑起了更高的数字壁垒。
破解这一困局,必须从“伪适老”迈向“真包容”,这需要构建技术、标准与人文的三重合力。首先,技术设计必须从“形式简化”转向“智能重构”。 真正的适老化服务应深度融合智能交互技术。例如,强化高精度语音输入与语义理解,让老年人通过自然对话即可完成操作;开发真正简洁的多模态界面,将必要功能前置,而非隐藏。在安全风控上,必须设立硬性底线,彻底屏蔽诱导式链接与浮窗,并在支付等关键环节引入亲属协同验证机制,构筑防诈骗的数字防火墙。
其次,行业与监管需要确立“以老年用户为中心”的强制性标准与激励体系。 当前,“长辈模式”的乱象,根源在于缺乏统一、细致且具有约束力的标准。监管层面应超越“有无”的检查,深入到“优劣”的评估,将广告拦截率、误触下载率、核心功能完整性等关键体验指标纳入评价体系。同时,对于真诚投入适老化创新,并取得良好用户评价的企业,应给予实质性的政策激励,引导资源从流于表面的KPI项目,流向能创造真实价值的“适老”创新。
最后,要构建一张温暖的人文防护网,弥补纯技术方案的不足。 再完善的设计也无法完全替代人与人的连接。社区“数字助力”志愿服务、老年大学开设的智能技术课程、子女晚辈的“反哺教学”等,这些微观层面的人际互动,是填补代际数字鸿沟最有效的黏合剂。技术解决“能用”的问题,而人文关怀解决“好用”“敢用”的信任问题。
适老化不是技术的施舍,而是数字文明社会的必答题。在追求高速创新的时代,我们必须为“跑得慢”的人留一条安心回家的路。真正的包容,是让技术拥有温暖的底色,让每个人,无论年龄,都能有尊严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