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高校尽职免责机制 激活科技成果转化新动能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媛]

王媛

建立健全高校尽职免责机制,是激发科研人员创新活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关键举措。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科技成果转化改革作出重要部署。湖南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省份,拥有丰富的高校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但我省高校在尽职免责机制与“先用后付”政策落实上需进一步完善,一些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面临“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的困境,亟须采取针对性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与全周期管理机制。当前,部分高校在科技成果确权、评估与流转环节仍存在产权不清、管理分散、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制约了成果市场化进程。只有实现资产独立核算、权属清晰、信息透明,才能为成果转化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一是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资产单列管理机制,明晰权属关系,细化确权规则,解决合作研发中的产权界定难题。要规范成果登记、评估与流转程序,制定标准化操作流程,提升管理合规性与透明度。二是建立统一的科技成果台账管理平台,实现成果信息动态更新与跨部门共享,为政策制定与风险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可依托区块链、大数据等数字化手段,构建全过程可追溯的监管体系,确保成果管理可查可控、安全高效。三是建立动态评估与“阶段验证—成果成熟度”分类管理机制,构建多元、科学的成果评价体系。通过引入量化指标和市场化评估手段,精准识别成果价值,提升转化精准度与资源配置效率。此举不仅有助于增强高校科技资产管理的科学性与规范性,也有利于打通成果转化各环节的信息壁垒,促进科技、产业与资本的高效衔接。

完善尽职免责机制。当前,一些高校成果转化责任界限模糊、程序规定不清,科研人员普遍存在“怕担责”的心理顾虑,导致科技成果长期“躺在实验室”“沉在档案柜”。只有明晰责任边界、健全制度保障,才能打消科研人员“怕担责”顾虑,让科研人员放开手脚、大胆转化。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制定统一的高校成果转化尽职免责实施细则,明确尽责标准与免责条件,覆盖确权、评估、交易、分配等关键环节。同步配套操作指南和典型案例,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二是推动科技、教育、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建立联合认定与结果互认机制,由省级层面统筹协调,构建统一的申请、评价与反馈体系,实现信息共享、结果互通,切实减轻科研人员合规负担。三是高校应设立由法律、财务和技术专家组成的责任审查委员会,实行“事前审核—过程备案—事后评估”的闭环管理,确保全过程有据可查、合法合规。通过制度建设、部门协同与内部治理三重发力,有效消除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顾虑,形成“敢转、愿转、能转”的良好氛围。

探索“先用后付”机制的市场化试点路径。推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关键在于打通技术应用与市场需求的衔接,而“先用后付”机制正是破解这一瓶颈的有力抓手。当前,部分科技成果虽具备较高应用价值,但企业因支付方式与风险分担问题在应用方面迟疑不前,导致成果转化进程滞后。可通过探索“先用后付”机制,以市场化方式将技术应用前置,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激发高校成果转化活力。一是在省属高校设立“先用后付”政策示范区。优先选择技术成熟度高、应用场景明确的成果项目,由省级层面成立专门管理机构,统筹项目筛选、执行与评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运行模式。二是制定分阶段技术验证协议。将技术验收与支付节点相挂钩,明确验证标准、方法与时间表,并引入系统化风险评估机制,确保应用过程可控、可追溯。三是建立基于市场反馈与应用效果的收益弹性结算机制。动态调整支付比例,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增强企业参与意愿与持续投入能力。“先用后付”机制通过分阶段激励、科学定价与制度保障,能够有效破解高校成果转化中的资金、信任和风险瓶颈,提升技术应用效率与转化确定性。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与成果转化风险防控体系。当前,部分高校在专利布局、技术保护与风险管理方面仍存在制度不完善、管理分散等问题,影响了成果转化的效率与安全性。为此,首先应强化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建设,设立专门管理机构,配备法律、技术与市场复合型团队,系统推进专利布局、申请及维权工作。应制定标准化成果转化合同模板,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使用权限及收益分配,降低法律纠纷风险。应结合技术成熟度评估与市场分析,科学制定专利申请策略,确保核心技术得到有效保护。其次,应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风险准备金制度,在年度预算中预留专项资金,用于应对技术失败、市场波动及法律风险。鼓励高校与保险、担保等机构合作,开发技术交易保险产品,分散潜在风险与损失。最后,应推动高校与企业共建“联合风控机制”,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技术可行性进行专业评估,并通过试点应用验证市场接受度,确保转化过程安全可控。通过制度化、专业化与市场化多重手段,可有效降低科研人员和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顾虑,提升技术应用效率与成功率。

【作者单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本文为湖南省社科评审委员会课题“跨领域技术融合对湖南高新技术企业突破性创新的作用机理与路径研究”(XSP25YBC033)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