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大学生创新基因 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根基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陈丽莎]

陈丽莎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空前活跃,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成为发展常态。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的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关键。

大学生群体知识储备丰富、思维活跃,是推进创新创造、催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应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深度融入大学教育全过程,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这不仅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更是布局未来、赢得先机的战略举措。

优化育人环境,筑牢创新基座

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需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的尖兵,也需要引领未来产业的帅才。高校必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为各类创新人才的涌现培厚土壤。

强化基础,守正创新。没有坚实的“从0到1”,就难有壮阔的“从1到100”。应加大对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的投入,开掘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设立基础研究人才培养专项计划,招收有志于从事基础学科研究的拔尖人才,并完善长周期支持与评价机制,让师生能够沉心静气、勇闯学术研究“无人区”;在基础学科的前沿领域布局重大科研设施,为师生开展基础学科教学科研提供良好的设施条件,为培育战略科学家和顶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打破壁垒,交叉融合。重大创新往往诞生于学科的交叉点上。高校应主动拆除传统学科之间的“围墙”,大力培育交叉学科,设立跨学科学习项目,为学生提供自由探索的广阔平台。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能够应对复杂挑战、具备系统思维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对接需求,服务社会。应超越“象牙塔”定式,将学科专业布局深度嵌入国家战略与区域经济发展蓝图。通过建立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动态响应机制,主动布局与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急需领域相关的专业,淘汰滞后专业,重塑课程体系。推动人才供给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为创新人才的成长与涌现提供丰沃的现实土壤。

重塑培养模式,点燃创新引擎

传统“流水线”批量生产式的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创新需求,必须向多元化、个性化、开放式转变,真正激发每个学生的内在潜能。

深化科教产融汇。推动学生“早进实验室、早参与课题、早接触产业”,将前沿科研实践和真实产业问题作为最生动的教材。推广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整合知识、锤炼思维,持续提升大学生学习力、思辨力、研究力、创造力。同时完善导师制等个性化指导机制,为学生的创新旅程提供精准导航。

拓宽自主成长通道。建立更为灵活的“学域”培养模式,允许学生跨专业、跨大类学习,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自由转换轨道,赋予学生更大的学习自主权和选择权。在此基础上,建立“主修专业+微专业+辅修专业+双学位专业”立体化人才培养体系,支持学生根据兴趣和志向“定制”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图谱。

重构课程体系。大力推进课程体系改革,构建“通识课—学科基础课—学科拓展课—专业必修课—行业企业岗位应用课—创新发展课”的课程体系,强化创新意识、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内容上,及时引入学科前沿知识和最新成果,推动课程内容与时俱进,缩短知识传授与科技发展的“时间差”。

搭建实践平台,加速创新转化

创新不能纸上谈兵,必须在“做”中学、在“创”中练。高校应系统构建将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价值的支撑平台。

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构建“专业认知—课程实训—综合实训—短期见习—顶岗实习”的阶梯式、递进式实践实训体系。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与案例,将实践环节深度融入各教学模块,确保学生能力实现从基础认知到综合应用的系统性提升。同时配套建设高水平的工程训练中心、虚拟仿真实验室等实践平台,并推行校企双导师制,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操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为创新人才成长提供坚实支撑。

构建一体化实践链条。将课程学习、项目研究、学科竞赛和创业孵化有机串联,形成“创意—设计—原型—产品”的完整培育路径。通过改革课程设计,将竞赛项目、企业课题融入日常教学。依托创客空间与实验室资源,支持学生将创意转化为实体原型。重点组织“互联网+”“挑战杯”等高水平创新竞赛,并配套竞赛导师与孵化资源,推动优秀项目落地转化,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创的效果。

打通产学研转化通路。深化与科研院所、行业龙头企业的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实习实践基地,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协同机制。积极将企业面临的技术难题和真实研发需求引入课堂,作为学生的课程项目、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推动创新成果与产业链精准对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知识产权申报、成果孵化与市场推广等全链条服务,完善对师生创新创业的激励与保障机制,确保有价值的创意能够落地生根。

营造宽容生态,涵养创新文化

创新的种子需要适宜的土壤和气候才能生根发芽。一所大学的文化气质,深刻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

倡导勇于探索的精神。在专业教学中融入科技发展史与典型创新案例,通过剖析古今中外重大科学发现与技术突破的历程,让学生理解创新之艰、探索之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在实验课程、项目研究中允许试错,鼓励奇思妙想,为创新种子的萌芽营造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

改革考试评价体系。适当降低卷面考试比重,避免过多设置要求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的题目。加大过程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和增值性考核的权重,设置更多考查学生创新思维的应用类题型,引导学生关注探索过程而非仅追求标准答案。

革新教学方法。摒弃“满堂灌”的教学形式,大力推行基于问题与项目的探究式教学、促进思维碰撞的讨论式教学和连接真实情境的案例式教学,推动课堂教学从单向的“知识传授场”向互动共生的“思维训练场”深刻转变。在课堂上着力强化批判性思维训练,通过设置开放性议题、组织学术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塑造适应未来创新需求的核心思维品质。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育体系构建研究”(ZJGB2023679)阶段性成果】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