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胜 杨洪明
“宁电入湘”工程作为国家“十四五”电力发展规划重点项目,是我国首条以“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电量为主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通道。该工程起于宁夏中卫、止于湖南衡阳,线路全长约1616公里,额定容量高达800万千瓦,配套电源装机容量共计1764万千瓦,其中新能源装机占比超过70%,每年可向湖南输送电量约360亿至400亿千瓦时(新能源电量占比超50%)。该工程将“低价、清洁、充裕”的供给与“高需求、高价格敏感”的负荷中心精准匹配,对缓解湖南夏冬电力“硬缺口”、平抑电价波动、优化能源结构具有战略性意义。
但当前工程在实际落地运行中,仍面临部分问题,制约效益最大化发挥。例如,跨区电力交易机制有短板。交易中多个环节未明确界定,交易操作缺乏依据;新能源消纳能力与规模不匹配。调节资源不足,造成清洁能源浪费;电网运行管理适配性不足,工程使湖南电网的规模和复杂性显著提升,对电网的潮流分布、电压控制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市场主体能力短板在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加速背景下愈发凸显,电力市场中介服务体系尚不完善。为此,亟须优化交易机制,以提效率、明价格、丰品种,创新管理保稳定,培育主体促发展。
完善跨区电力交易机制,提升市场化配置效率。健全交易规则体系,推动国家能源局细化《跨区跨省电力中长期交易实施细则》,明确宁湘绿电交易品种、优先购电顺序、偏差电量处理方式,填补政策空白,同步建立宁湘两地交易协调机制,及时解决交易堵点;简化交易审批,搭建“宁电入湘”一站式线上交易平台,整合发改、能源局等部门,实现交易申请、电量分配、合同签订、电费结算“一网通办”;优化价格形成机制,综合宁夏能源成本、输电成本与湖南供需情况,通过双边协商、集中竞价等模式形成动态调整的价格机制,确保价格信号真实反映市场供需。
强化新能源消纳能力,破解供需适配难题。加强调节资源建设,重点推进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力争2027年前抽蓄占比提升至5%以上,同时支持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项目落地,在新能源富集区域和特高压直流落地点布局一批共享储能电站,平滑新能源功率波动、提高输电通道利用效率;推进源网荷储协同互动,建立健全需求响应激励机制,对工业、商业用户错峰用电给予电价补贴,引导用户根据新能源发电波动调整生产;推动发电企业、电网企业、储能企业、用户签订四方协同协议,实现“以荷调电、以储稳电”。
统筹省域灵活应急资源规划,保障电力安全供应。以特高压直流输送通道为纽带,推动送端和受端省份联合开展应急资源规划布局,将宁夏的新能源调峰资源、湖南的储能备用资源纳入统一规划,实现应急资源互济共享;在省内,建立火电调峰机组、储能电站等灵活应急资源与常规火电、水电资源统筹布局机制;同时搭建省间省内应急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时监控跨省及省内应急资源储备、运行状态,提升应急响应速度与资源利用效率,全方位保障“宁电入湘”工程电力安全供应。
培育经营主体能力,夯实市场运行基础。开展分层分类培训,针对工商业用户,重点培训现货市场分时电价、错峰用电策略;针对中小发电企业,聚焦交易规则、成本核算、风险防控;培育电力交易咨询、能源管理等专业服务机构,出台免税等扶持政策,推动服务机构向衡阳、常德、郴州等延伸,实现市州服务全覆盖;建立健全市场主体信用管理体系,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价机制,将交易履约率、信息报送及时性等纳入评价指标,基于信用等级给予奖惩。
“宁电入湘”工程为湖南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如何进一步利用好的挑战。通过完善电力市场交易机制、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强化电网运行管理以及提高市场主体参与能力等措施,湖南有望充分利用这一能源通道,实现电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展望未来,有关部门还需不断探索和创新,积极应对各种新变化,充分发挥宁电入湘优势,推动湖南在能源领域实现更大的跨越。
(作者分别系民建长沙理工大学支部副主委、民建湖南省委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南省委会副主委、长沙理工大学副校长、二级教授)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