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相
近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若干措施的通知》,直面困扰教育界多年的教师负担沉疴。其中,“严禁非教学任务摊派”“社会事务白名单”“借调刚性约束”等举措,在教育一线引发强烈共鸣。
曾几何时,“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一崇高使命,在实践中被异化为“万能执行者”的角色。巡河护林、执勤站岗、创文巩卫,各类App打卡、过度留痕材料、层出不穷的检查评比等,这些与教学关联度不高的事务,交织成一张无形巨网,将教师们束缚。
此次新政的突破意义,在于以“量化指标”约束“任务摊派”的行政惯性。省级进校园事项每年不超10项、校级活动每学期不超6次、教师借调原则上不超过半年,这些具体数字界定了教育场域的边界,郑重宣告校园不是任人进出的“公共场域”,教师的专业发展时间更非可无限攫取的公共资源。
为教师减负绝非一纸政令可竟全功,而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治理变革。其核心在于推动教育体系实现从“行政逻辑”向“教育逻辑”的价值回归。这要求教育部门和学校不仅要展现政策执行的决心,更要具备尊重教育规律的智慧,勇于突破既有利益格局。同时,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监督问责机制,确保举报渠道畅通无阻,问题整改形成闭环,对执行不力的典型案例坚决追责。
让教育回归讲台,本质上是回归育人初心。那方讲台,是知识薪火相传的起点,是思维自由激荡的天地,更是师生心灵对话的圣殿。为教师卸下不必要的负担,就是守护教育的净土,呵护每一个孩子的求知之路,为我们所期盼的美好未来奠基。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龙马潭区信访局)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