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艺峰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思政引领力居于“六大特质”之首,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思想政治教育引领作用的高度重视。深刻把握思政引领力丰富的内在意涵,将其转化为锻造青年挺膺担当能力的育人实践,是培育“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由之路。
提升思政引领力,引导青年明辨是非。“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思政引领力具有鲜明的政治意涵,可引导青年学生锤炼坚定的政治方向、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敏锐的政治嗅觉。当前,全球多元文化冲突加剧,西方思潮渗透干扰、混淆是非,扰乱青年的思想。我们的教育绝不能培养社会主义破坏者和掘墓人,绝不能培养出一些“长着中国脸,不是中国心,没有中国情,缺少中国味”的人。面对百年变局下的价值冲突,高校教师应把准思政引领力的政治意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扎实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引导青年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各种社会现象和政治事件,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提升思政引领力,引导青年勇挑重担。“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历经风雨见彩虹,面对一系列错综复杂的风险挑战,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新的重大成就,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迈出新的坚实步伐,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实现良好开局。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发展动能实现新突破,发展环境实现新跃升。好日子都是靠奋斗来的。“十五五”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处于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时期,更需要青年以历史主动精神勇挑重担。当下,极少数青年学生存在个人利益至上、拈轻怕重、消极躺平的倾向。教师应善用“大思政课”,将国情省情融入思政课,用身边的发展成就讲理论、用鲜活的实践案例说道理,让湖南的发展蓝图、文化根脉、红色密码都化作思政课的养分,帮助青年学子真切感受湖南发展脉搏,认识到自身成长与区域发展的紧密联系。要构建“第二课堂”实践育人体系,推动思政小课堂与实践大课堂深度融合,用年轻人爱听、能懂、记得住的方式上好思政课,引导青年学生融“小我”于“大我”,心怀家国、笃行实干。
提升思政引领力,引导青年锤炼本领。“十五五”时期,我国将更加注重高质量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绿色低碳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等。湖南正奋力打造的“三个高地”——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完全契合未来的发展方向。而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高素质人才队伍的支撑。青年学生应抓住时机,练就真才实学。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增强思政引领力,一方面,应建立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相互支撑机制,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引导青年学生以克服“本领恐慌”的紧迫感主动学习,既深耕专业领域,努力成为行业精英,又拓宽通识视野,培养跨学科思维,以适应复合型岗位需求。另一方面,高校应结合青年学生学业发展、职业发展的现实需求,为其提供包括学业指导、职业规划、实习实践、就业创业帮扶等在内的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同时,为应对更加深刻复杂的环境变化,还要在基层实践、科研攻关中磨砺青年学生抗压能力,培育其“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推动他们成为本领强、心态好、想干事、能干事、能干成事的栋梁之材。
思政引领力意涵丰富,从国家、社会和个体层面对教师引导青年能力提升、成长成才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和教师应深刻领悟思政引领力的多维意涵,持续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的耦合互动,推动形成多维协同、内外联动、立体融合的新时代高校育人新格局,助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凝聚起推动社会进步和时代变革的深层力量。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思政课教学深度融合的内在机理与推进路径研究”(25A149)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