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实推进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走深走实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张承安 肖淑仪]

张承安 肖淑仪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系列主要目标,其中包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新突破,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升,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为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省积极探索文明建设路径,构建起以“价值引领—实践驱动—制度保障”为核心的协同治理框架,将文明理念深度融入社会发展,转化为全民自觉行动与社会风尚。实践证明,通过强化价值引导、激发多元参与、完善制度设计,可整体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协同互促,实现社会文明程度的系统提升。

深耕价值引领,厚植文明培育精神根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湖南在推进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优势,深入挖掘湖湘文化时代价值,强化榜样示范作用,注重以文化人、以德育人,让文明理念、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作为红色文化富集地,湖南依托丰富红色资源、创新构建了沉浸式红色教育体系。通过深入挖掘“半条被子”等红色故事的教育价值,打造特色红色文化体验项目,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推动红色文化内化于心。以典型示范为抓手,深入挖掘基层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通过大力推广“湖南好人”“道德银行”等品牌,以知行合一为导向,让榜样力量浸润人心,激励全社会向善而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象化和日常化。以文化工程为载体,积极激活湖湘文化的当代价值,依托“湘戏、湘书、湘艺”等传统艺术形式讲述湖南故事,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让湖湘文化在传承中升华,为文明培育筑牢文化根基。

激活多元共治,打通文明实践转化通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湖南积极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通过群众参与、数字赋能、跨界融合三维驱动,有效激发多元主体参与活力,推动文明理念从认知、认同向行动自觉深度转化。

群众是文明实践的主体。长沙县通过推行“屋场会”“文明实践积分制”等机制,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提升群众参与感与获得感,切实破解“干部干、群众看”的实践困境。在数字赋能方面,全省统一搭建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以需求为导向,构建起“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完整闭环服务体系,提升精神文明建设的精准性与实效性。我省大力推动文明实践与文旅、社区治理等领域跨界联动,如凤凰县将文明实践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推动文明旅游和产业发展互促共进。

创新制度供给,构建文明创建长效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抓精神文明建设要办实事、讲实效,紧紧围绕促进人民福祉来进行,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长效发展,关键在于制度化建设。湖南在文明创建中积极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动态评价体系,完善政策协同机制,为文明创建提供坚实法治保障,推动文明建设从阶段性攻坚向常态化治理转变,让文明新风浸润社会、成风化俗,涵养文明新风尚。

在动态评价改革方面,湖南创新建立“过程性考核+群众满意度测评”双维评价指标体系,既保障文明创建工作的扎实稳步推进,又确保文明成果真正惠及群众。完善政策协同机制,打破部门壁垒,形成文明创建合力。湖南通过完善文明委统筹、多部门联席的“1+N”协同机制,有效解决各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和职能交叉带来的效率不高问题,统筹协调各部门的资源优势,形成文明创建的强大合力,从而提升了文明创建工作的整体效能。通过强化法治保障作用,大力推动各地落地实施《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并配合典型案例宣传强化引导作用,形成有效的法治约束力,让文明意识深入人心。

湖南通过将文明培育的价值引领力、文明实践的行动转化力与文明创建的成果辐射力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各地文明培育实践创建的协同治理能力。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工作成势见效、走深走实,让文明新风浸润人心、落地生根,共同推动社会文明程度的持续提升。

【作者分别系长沙理工大学教授;长沙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方法与路径研究”(21ZDA077)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