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朱永华
“2025非遗旅游融合年度创新案例”评选结果日前揭晓,湖南湘西十八洞村凭借“从精准扶贫首倡地,到非遗赋能的中国经验”案例成功入选全国20强,成为湖南省唯一上榜项目。
非遗是现代旅游的重要元素,而旅游是非遗传承的重要载体,如何让二者紧密结合、相互成就?十八洞村探索出的有效模式是——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与旅游服务“双重主体”。
在过去一段时间和一些地方,非遗传承是一种职能部门或专业机构承担的工作,村民只是“看客”和被动参与者。十八洞村“双重主体”模式的核心意义在于打破了村民被“标本化”展示的困境,让村民真正成为乡村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和主导者。
村民作为“双重主体”带来了三重益处: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村民们通过展示技艺获得经济回报,又因收入的提升而更加珍视传统文化;增强了村民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当年轻一代发现古老技艺可以带来丰厚收入时,他们更愿意留在家乡,接过传承的接力棒;促进了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缓解了空心化问题,维系了乡村的社会结构。
在十八洞村,村里保留着90%以上的传统苗家建筑,拥有苗绣、苗族鼓舞、赶秋节等多项非遗。过去,这些文化符号更多是记忆中的存在;如今,它们被系统性地融入乡村旅游中,形成“可看、可学、可做、可带”的完整产品链条。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9月,十八洞村共接待游客48万多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0多万元。其中,苗绣产业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绣娘人均年收入达1.5万至5万元。村民们通过非遗传承获得收入与尊严,又因收入的提升而更加主动地传承,形成“文化传承—产业兴旺—村民增收—深化传承”的良性闭环。
发展旅游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在理论和实践中一直存在主体定位模糊的问题。如同“精准扶贫”一样,十八洞村的“双重主体”模式同样具有普遍适用性,为传承文化和发展旅游乃至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在实践中,十八洞村将传统村落风貌、非遗资源与旅游场景有机结合,构建起“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嵌合的文化空间,让非遗从“逐渐遗忘的记忆”转变为“村寨里的日常”。在此基础上,十八洞联合周边七个村落,实现资源共享与品牌共建。各寨也根据自身特色实现差异化发展:有的设立乡村振兴学院,有的建设文化广场,有的专注民俗体验,形成文化产业集群,避免同质竞争,拓展整体影响力。
十八洞村的“双重主体”模式用实绩证明了更深远的价值意义:坚持群众主体、激发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用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振兴。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