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平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社会治理体系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强调,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切实提升社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对于夯实治理根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社会组织在嵌入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普遍面临三重现实困境。一是政治嵌入性困境。部分社会组织面临合法性认同不足、制度性支持渠道不畅等问题。二是关系嵌入性困境。与政府关系方面,沟通机制不健全,“项目式合作”多、“战略性协同”少;与社区关系方面,未能有效融入社区网络,与社区居民、居委会、业委会等主体存在“社交隔阂”;专业程度方面,其专业服务与基层群众的真实需求存在“错位”,专业性未被充分认知和接纳。三是文化嵌入性困境。一些社会组织的专业理念、工作方法与话语体系,与基层社区长期形成的地方性认知、“熟人社会”逻辑等存在“文化排异”反应。由此可见,提升社会组织嵌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效能是一项系统工程,亟须强化政治引领、关系融合与文化适应。
强化政治引领,筑牢社会组织嵌入基层治理的“根”与“魂”。政治引领是根本保障,应通过强化党建与制度供给,确保社会组织发展方向正确、根基牢固。以党建引领明确方向。通过建立健全功能型党支部、党建指导员等机制,实现对社会组织的“组织覆盖”与“工作覆盖”:一方面,推动党组织“应建尽建”,加强社会组织党组织班子、党员管理,坚持将党的意志有效转化为社会组织决策;另一方面,委派党建指导员深入社会组织业务环节,引导党员在服务中亮身份、作表率,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确保社会组织始终围绕国家战略、聚焦群众需求开展工作。以制度保障拓展空间。完善的制度保障,是社会组织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参与社会治理的基石。一方面,依托党建平台整合各类资源,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培育扶持体系,重点培育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头部”社会组织,并帮扶新兴社会组织,为其提供软硬件支持、参与社会治理机会和实践指引;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应将党组织的价值理念纳入组织章程,并参照党内管理制度优化内部治理、提升运行效率和公信力。
促进关系融合,构建社会组织嵌入基层治理的“桥”与“网”。关系融合是提升社会组织嵌入效能的重要支撑,应通过搭建协同平台、激发内生力量,织密其参与基层治理的合作网络。搭建协同治理平台。建立健全基层政府、社区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定期协商治理议题,明确各方权责;推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实现政策、资源、需求等数据互联互通,提升社会组织响应效率;在项目规划、资源配置和绩效评估中引入多元主体参与,拓展社会组织行动空间,促进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基层治理良性互动。激发社区共治的内生性力量。社会组织成员应主动“下沉”社区,以志愿者、“邻里相助”等角色融入居民日常生活,积极提供精准化、精细化服务。鼓励社会组织扎根社区,支持其发展为枢纽型平台,发挥他们贴近群众、反应灵活的优势,联动居民组织、业委会、志愿团队等力量,推动议事协商常态化,提升社区资源整合、自我管理能力。
推进文化适应,彰显社会组织嵌入基层治理的“情”与“理”。文化适应是深层纽带,也是提升社会组织嵌入效能的内在要求,应通过倡导践行“在地化”工作方法、塑造共同体文化,促进各类社会组织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倡导践行“在地化”工作方法。引导社会组织尊重并主动学习基层特有的“地方性知识”与“熟人社会”运行逻辑,深入了解当地风俗习惯,通过将专业理念、工作方法与本土智慧相结合,转化为当地群众能听懂、易接受、愿参与的行动方案,使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在基层土壤中扎根、生效。塑造共建共享的社区文化。鼓励社会组织通过定期组织贴近居民需求的社区文化活动、系统化培育社区志愿者骨干、深入挖掘并生动讲述社区故事等方式,激发居民共同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和主体意识,增进居民对社会组织的认同,使社会组织的专业价值追求与社区长期形成的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等价值理念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社会组织从外部“嵌入”到与社区肌理深度联结、被居民内心认同的“融入”。
【作者系南昌航空大学文法学院公共事业管理系教师。本文为江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组织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嵌入性困境及对策研究”(23SH12)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