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蓉晖 杨小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强调“倡导绿色消费,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在“双碳”目标背景下,高职院校亟须探索有效的绿色消费行为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意识和行为习惯。
理念重构:推动绿色消费教育认知升级、价值重塑。精准定位教育目标,是理念重构的首要任务。高职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能力为本位,大力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传统高职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操作技能,强调“会做”胜过“熟知”。在融入绿色消费教育后,高职教育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升华和拓展,即从侧重于经济功能的工具性理念,转向兼顾人、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性理念。绿色消费教育应该实现三个转变:从知识传授向行为养成转变、从理论灌输向实践体验转变、从单一课程向系统融合转变,将绿色理念渗透到所有专业课程中,鼓励学生参与绿色技术、绿色产品和绿色服务的创新与开发,培养学生识别、分析和解决生产、服务、管理过程中环境问题的能力。
融入湖湘文化特色,是理念重构的重要方面。应结合湖南省情,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与湖湘文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挖掘湖湘文化中的生态智慧,如湘西少数民族生态伦理、洞庭湖区域生态保护传统等,增强教育的文化底蕴。同时应紧扣专业特点,引导学生思考消费行为的环境影响,认知绿色消费与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对本土生态环境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消费价值观,防止价值偏差,守护生态文明的精神基因。
体系构建:打造分层递进的绿色消费能力培养模式。基于学生认知规律和专业特点,构建“基础—专业—创新”三层次培养体系,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能力。
基础夯实层面,筑牢通识教育根基。将绿色消费通识课程深度融入课程体系,开设《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必修课程,涵盖生态文明理念、碳足迹计算、绿色产品识别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绿色消费素养。
专业深化层面,将绿色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比如财经类专业可开设《绿色金融》《ESG投资分析》《环境会计》等选修课程,商贸类专业可增设《绿色供应链管理》《可持续营销》等选修课程。应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绿色设计、清洁生产、生命周期评估等内容,并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清晰了解过度消费背后的环境代价。比如,可在市场营销课中讲解绿色营销与“洗绿”的区别,在供应链管理课中分析绿色物流、绿色采购实践。要使“绿色”从一个模糊的美好概念,变为可量化、可感知的科学认知。
创新突破层面,以前沿探索引领未来。通过项目化教学,设立绿色创新工作室,支持学生参与绿色产品设计、低碳商业模式探索等创新创业项目,在线上模拟运营校园二手交易平台,将绿色消费与商业实战技能培养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解决绿色发展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生态协同:强化产教融合的实践平台建设。建立“政、行、企、校”四方协同机制,形成绿色消费教育共同体。高职院校可与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等部门合作,获取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与绿色低碳领域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展绿色产品体验、碳足迹计算等实训活动。同时与环保组织、社区加强合作,开展绿色消费宣传教育活动。可聘请企业专家、环保工作者担任产业导师,参与课程教学、项目指导和成果评价,打造“双师型”绿色教学团队,督促教师主动成为校园绿色文化的倡导者和共建者。
应重点建设三类平台。一是校园实践平台。通过建设节约型食堂、低碳宿舍等实景场所,开展“光盘行动”、废旧物品回收等活动;利用大数据技术,建立学生绿色行为数据库,开发碳足迹计算工具等数字化应用,将学生的绿色行为(如低碳出行、节约用电)转化为可记录、可累积、可兑换的“碳积分”,形成长期正向激励。二是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可将绿色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案例,并设立研究项目,高职院校师生团队参与联合攻关,使人才培养深度对接产业需求。三是绿色消费教育云平台。高职院校可与绿色低碳龙头企业、行业协会共建绿色消费教育联盟,开发数字教材、实践教学资源和考核标准,推动教育内容与行业标准对接。
【作者单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双碳’目标下高职院校学生绿色消费行为教育模式构建与实践——以湖南省为例”(ZJGB2024123)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