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 申佳梨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要“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打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品牌”。当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数智技术正深刻改变着知识生产与传播方式,重构着教育场景的时空边界。高校应把握机遇、落实要求,将数智技术有机融入思政课建设全过程,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让技术伦理与教育理念相融合。思政课堂运用数智技术时,必须构建“价值对齐”的技术伦理框架,确保技术发展始终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统一。一是明确技术应用的伦理边界,将“价值敏感性设计”理论融入技术研发与应用全过程。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具有广泛社会共识的价值理念融入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开发中,确保数智技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要求。将大数据分析技术运用到思政课建设中时,还必须在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和应用各环节确保隐私安全。二是提高主客体科技伦理素养。一方面,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等方式,全面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数字素养与伦理判断能力;另一方面,将科技伦理教育纳入思政教育体系,开设“人工智能伦理”等专题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空间观、技术正义观,提升其价值判断力和抵御智能空间伦理风险的能力。
让技术要素和教育要素相融合。新技术革命浪潮下,数据、算法、算力已成为驱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核心引擎之一。在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塑造灵魂、引领价值的主阵地上,推动技术要素与教育要素的深度融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应将人工智能技术嵌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内容、方法与评价诸要素,打破不同要素之间的壁垒,提升思政课堂的感染力、吸引力。应搭建师生交互空间平台,将思政课教材、政策文本、经典文献、案例资源等进行数字化重组,同时将教学目标、能力标准、评价指标等转化为可计算、可优化的算法参数。通过搭建“数字画像+智能推荐”的教学内容供给系统,让思政课教师能够通过追踪学生思想动态、学生课堂行为数据实时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从“标准化投放”转向“个性化适配”。比如面向理工科学生,可侧重讲授科技伦理、人工智能的哲学反思等专题内容;面向文史类学生,侧重讲授历史唯物主义等知识模块。同时,系统应支持教师、学生自由表达需求、实时反馈,发挥教学、学习主动性,使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共鸣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
让技术手段和教育场景相融合。一是推动育人内容可视化。通过将图像、视频、动画等可视化技术手段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抽象理论的具象化呈现。如运用可视化动画展示剩余价值分配规律、通过动态建模展现社会形态演变,甚至尝试建构融合视觉、听觉、触觉的教育场景,让学生突破空间限制、接受思政教育。二是着力构建教师、学生与人工智能体三者优势互补、协同共生的“人机交互”育人空间。在这一空间中,人工智能体作为“智能助教”,承担知识检索、自动答疑、作业批改等基础性工作,可减轻教师教学压力,使其更专注于价值引导、思想启迪与情感关怀等核心育人环节。同时,智能体也可扮演“个性化学伴”角色,基于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学习轨迹,定制差异化学习路径,并引导其与虚拟历史人物、虚拟数字人展开沉浸式对话,在思辨互动中提升理论素养。通过教师的价值引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智能体的技术支撑,构建起以人的全面成长为中心、人机双向赋能的思政课堂新样态。
【作者分别系湖南省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华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校思政课‘在地双轨三阶’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研究”(25JGD08)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