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好省情“大思政课” 厚植湖湘学子家国情怀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付红梅]

付红梅

思想孕育于实践,教育升华于实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为高校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明确了方向、指明了道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需要湖南高校将三湘大地丰富的红色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生动的发展实践融为一体,打造具有湖湘特质的“大思政课”,引导广大青年在知湘、爱湘、兴湘中把“小我”融入“大我”,为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湖南篇章贡献青春力量。

以史铸魂:打造红色课堂,坚定青年信仰。红色是湖南最鲜亮的底色,红色基因是涵养家国情怀最深沉的力量。打造红色信仰课堂,一是让历史“说话”。将“半条被子”“断肠明志”等红色故事改编为沉浸式情景剧,把静态展陈变为动态叙事,让青年与革命先辈隔空“对话”、在情感共振中体悟“为有牺牲多壮志”的信仰力量。二是到现场上课。依托韶山、花明楼、沙洲村等红色地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通过现场教学和互动研讨,让青年在旧址和遗迹中追寻初心、领悟使命。三是在对比中奋进。将谭嗣同、夏明翰等湖湘先烈的救亡图存探索与新时代青年在科技创新、乡村振兴中的责任担当进行对比,引导青年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念转化为“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实际行动。

以文化人:廓清价值坐标,锚定奋进方向。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精神特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是立德树人的宝贵财富。一是推动经典新读。通过专题研讨、辩论赛、微视频创作等方式,让王夫之的“经世致用”、曾国藩的稳健务实等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潮”起来。二是加强榜样引领。以屈原“上下求索”、毛泽东“实事求是”、袁隆平的“禾下乘凉梦”等为案例,引导青年在小我与大我、小事与大事、小岗与大为的融合中追光逐梦。三是以乡情润心。发挥岳麓书院、十八洞村等地标效应,组织开展“家乡文化寻根”社会实践,增强青年对湖湘文化的认同,把对家乡的挚爱转化为对家国的深情。

以行践学:激励挺膺担当,澎湃发展动力。三湘大地上的生动实践,是思政小课堂连接社会大课堂的鲜活教材。一是在把握成就中坚定制度自信。近年来,湖南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制造业“家底”越来越厚实,科技创新支撑“底座坚实”,开放发展迈出强劲步伐。应通过案例教学,让青年感受湖南发展成就、体悟中国之治的制度密码。二是在民生福祉中读懂人民立场。通过解读湖南持续提升的幸福指数、便民指数、安全指数,引导青年深刻理解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厚植人民情怀,自觉为人民服务。三是在基层实践中锤炼责任担当。通过暑期“三下乡”、基层调研、志愿服务、见习实习等实践,让学生用脚步丈量省情、用眼睛发现需求、用双手解决难题,把家国情怀写在大地上、融在汗水里。

以新致远:善用“青言青语”,激发创新创造。青年是网络原住民,也最容易接受新生事物,思政课建设应打破“单向灌输”困境,善用“青言青语”不断推陈出新。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科学设置课程,创新教学话语体系,讲清楚党的创新理论的道理、学理、哲理,促使学生真懂、真信、真做;把课堂搬到田野、车间,发挥青年主动性、创造性,提升思政课感染力。二是线上与线下融合。线上,推出系列慕课、微课,打造“云端”思政品牌;线下,举办“湘籍院士进校园”“我与企业家面对面”等活动,提升思政课吸引力。三是显性与隐性相互浸润。通过湖湘名人名言墙、湘籍英烈长廊等校园空间重塑,“骄杨恋歌”剧场、科创集市等校园活动,以及“云游三湘”等数智场景,让青年创新创造的动能拔节生长。

以合聚力:强化制度保障,提升育人实效。思政课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元主体同向同行、同题共答。一是校地共建。高校可与地方政府、企业共建省情“大思政课”实践基地,共同打造大中小学思政课融媒视创中心、“湘教云”省情资源平台、虚拟红色场馆等,联合编写《湖南省情教育读本》,实现资源共享、责任共担。二是师资共育。聘请领导干部、企业高管、时代楷模担任校外导师,打造专兼结合的“大先生”队伍。三是评价共促。构建“认知—情感—行为”三维评价体系,将红色研学、文化实践、社会服务参与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促进青年在实践中学习、体验中感悟、奉献中成长。建立“湘籍学子留湘”动态监测机制,结合毕业生流向、就业质量、创业成效等情况,运用大数据评估省情“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

【作者系湖南女子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本文为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关怀模式研究”(20JDSZK102)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