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周泽中
近期,各大电商平台的“双11”促销一轮接着一轮,盯紧消费者的诈骗活动也悄然升级,套路愈加隐蔽,增加了防范难度。北京的张女士就因一台7元包邮的电动搅蒜机陷入骗局:收货后,她发现商品是坏的,随即联系售后,对方以补发货品为由加她好友,又拉她进“商家群”,以刷单返佣金为诱饵引导其转账。起初,几笔小额充值均顺利返现,可当她投入500多元后,对方却称“操作错误”。为挽回损失,张女士继续转账,一步步落入陷阱,最终损失5万余元……
仔细想来,这台售价仅7元的搅蒜机,本身就是一个精心设计的“信任诱饵”。消费者可能会想,“为7块钱骗人不值当”“售后态度这么好,应该也没啥问题”。而骗子正是利用这种小额交易所建立的安心感,完成了诈骗的“冷启动”。至于后面的套路就很简单了,与网赌、博彩平台如出一辙:先许以蝇头小利,让你赚个“三瓜两枣”,再利用人的不甘与补漏心理层层加码,最后骗你个“底儿掉”。
的确,很多诈骗分子不再广撒网,而是巧妙披上“售后服务”的外衣,更具欺骗性。尽管“刷单返利”已是老套路,他们却善于“旧瓶装新酒”,以“粉丝专属福利”“直播专享返现”“平台体验官”等话术包装,让人误以为撞上好运、捡到便宜。受害者在看似合理甚至“正规”的交流中,逐步卸下防备,最终落入预设的陷阱。
这类骗局的升级,也反映出电商生态中存在商家信息被泄露、平台监管薄弱等问题。事实上,涉事平台完全有能力加强商家审核、拦截可疑客服沟通,但他们往往把精力花在优化推荐算法、提升消费转化率和延长用户在线时长上,对潜藏的风险漏洞疏于管理。如此一来,在“效率优先”逻辑下,消费安全就沦为次要选项,风险被悄然转嫁给了消费者。
每年“双11”,我们都期待是一个更实在、更安心的购物节,但骗局年年翻新、层出不穷。“放心购”不应只是一句口号,更应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一种对用户始终如一的尊重。这份尊重,应贯穿于每一次点击、每一笔支付、每一天的运营之中。唯有如此,“双11”才能热闹而不闹心。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