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锦涛
小事映初心,实事显担当。对党员干部而言,把民生小事当作心头大事,既彰显从政理念,也检验初心使命。唯有将 “为民造福” 作为最大政绩,在 “问需、问计、问效” 中与群众同频共振,方能交出温暖厚重的民生答卷。
问需于民,精准对接群众所盼。时代变迁推动群众需求升级,从过去关注 “有没有”,到如今追求 “好不好”。从 “住有所居” 到 “住有宜居”、“病有所医” 到 “病有良医”、“学有所教” 到 “学有优教”,这些多元化需求背后,是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浙江 “千万工程” 中,干部走村串户收集百万条民意,绘就 “千村向美” 画卷;上海长宁区 “社区云” 平台让居民扫码提诉求,分类派单、限时办结,避免 “小事” 积压。群众需求藏在菜市场吆喝、小区凉亭闲聊、田间地头汗水中,党员干部要跳出 “办公室思维”,摒弃官架子,主动 “沉下去” 与群众面对面唠家常、听实情,从牢骚话中找堵点、吐槽话中抓痛点,把民生需求 “捞上来”、惠民举措 “落下去”,精准捕捉民意 “隐形声音”。
问计于民,凝聚善治智慧力量。群众是实践主体,更是智慧源泉。解决民生问题最忌 “拍脑袋决策”,最有效的路径是拜群众为师。北京 “街乡吹哨、部门报到” 机制中,社区工作者与居民共商 “停车难”,划出 “潮汐车位”;贵州黔东南州苗寨村民提议改造传统吊脚楼为特色民宿,既保文化又促增收,这些 “土办法” 往往最接地气、最具实效。基层是最好的 “课堂”,群众是最好的 “老师”。问计于民关键在 “真心问” 与 “用心纳”,既要态度诚恳,甘当小学生,通过 “院坝会”“茶话会” 让群众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也要拓宽渠道,设立 “民生顾问团”、开通 “建议直通车”,将民间智慧融入政策制定与项目推进,转化为基层治理的 “金点子”,实现群策群力与善治善为同频共振。
问效于民,实现实效口碑双升。评价民生工程好坏,群众最有发言权。部分民生工程徒有其表,社区广场缺座椅照明、文化礼堂活动不符村民习惯,根源在于脱离实际需求,陷入 “重建设轻实效”“重痕迹轻口碑” 的误区。真正的政绩要经得起群众和时间检验。一方面要建立 “群众评分” 机制,让群众评价工作标准、评判干部实绩,倒逼干部跳出形式主义,把重心从 “完成任务” 转向 “群众满意”;另一方面要健全长效机制,从社区健身器材维护到养老服务供给,避免 “碎片化投入”,将群众评价纳入管理闭环,推动民生工程从 “建成落地” 向 “长效惠民” 延伸,筑牢民意口碑 “稳定基”。
群众的一桩桩 “小事”,是构成国家 “大事” 的 “细胞”。“问需、问计、问效” 本质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实践课题,考验着干部的智慧与担当。把为民造福写进民生答卷,要保持 “把群众事当自家事” 的情怀,厚植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担当。唯有如此,才能让 “为民造福” 从口号变为行动,将群众的 “幸福清单” 书写成党员干部的 “履职清单” 与 “政绩答卷”。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