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精神的时代意蕴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于意]

于意

科学家精神是科技界广泛认可、共同遵循的价值理念,是第一批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蕴含“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爱知识、敬人才、重科学、求创新的浓厚氛围,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汇聚磅礴伟力。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立足中国式现代化。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科学家精神的底色。新时代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九三阅兵上“东风”系列导弹威震寰宇,“鹰击”反舰导弹巡弋海疆,“巨浪”潜射导弹震慑深蓝等,为国家安全筑牢坚实根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新中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曾说过:“当祖国需要我一次把血流光,我就一次流光;当祖国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的时候,我就一滴一滴地流!”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将肩头重任转化为奋进动力,牢牢把握战略机遇,勇于攻关关键核心技术,逐步摆脱重大科技领域对国外科技成果的依赖,彻底解决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奋力抢占科技制高点,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劲的科技引擎。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聚焦国际科技前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引领科技发展方向,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要弘扬科学家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敢于探索新方法、新技术、新成果,以科学家精神支撑科技自信,敢于向未知领域、未来领域吹响“冲锋号”、打响第一枪。近日,中国科学院联合华中科技大学科研人员成功攻克全固态金属锂电池的界面接触难题,为该技术的实用化扫清了关键障碍,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开发出一种新型超离子导体,为研发高性能全固态电池提供了新的技术路径——这些技术的突破,有望为人形机器人、电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动力解决方案。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不仅要自立自强,还要聚五洲之力、汇八方英才,借助国内国际两个平台,与世界各国互通互鉴,积极参与国际化科研合作,提升在全球科技领域的话语权。

弘扬科学家精神,要着眼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弘扬科学家精神,为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尽心竭力:首先,要追求真理、严谨治学,将科技领域的作风建设、学风建设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形成风清气正的良好风尚;第二,要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甘坐“冷板凳”、肯下苦功夫,当得了“领头雁”、做得了“螺丝钉”,成为静心钻研的科研楷模;第三,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江山代有人才出”,要乐见“千帆过”、喜观“万木春”,做到培养青年人、相信青年人、提携青年人,实现青蓝相接、薪火相传,为科技事业输送新鲜血液,做好青年人的领路人和“铺路石”。此外,还要在全社会范围内传播、弘扬科学家精神,使科学家精神成为社会新风尚,尤其要在青少年的心中播撒下科学的种子。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学家精神蕴含着科技、人才、创新等要素,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在新时代新的伟大征程中,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实现民族复兴伟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研究员。本文为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培育大学生科学家精神路径研究”(20D18)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