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奋勇书写新传奇的“中国桥”点赞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周泽中]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周泽中

近日,中国桥梁建设领域接连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珠江口的广东香山大桥实现世界级精度合龙,四川嘉陵江三桥以优雅的“空中转体”刷新世界纪录,武汉右岸大桥则一举斩获四项亚洲第一。三座大桥在不同维度实现技术突破,既为缩短空间距离立下了汗马功劳,也象征着国家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资源要素流动方面迈出了更大步伐。

桥,是路的延伸,是跨越障碍的通道。当我们细读这三座大桥的建设故事,会发现它们的建设难度各不相同:香山大桥位于珠江口,日均有超100艘次船舶通行,管控难度不小,还要兼顾抗风、防腐等要素;嘉陵江三桥的建设,面临强风、高温、多雨等气候环境影响;武汉右岸大桥是华中地区首座开启桥——既能打开,又能合上。各具特色的大桥,生动诠释了中国基建“因地制宜”的创新哲学。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技术领先不是简单追求“高精尖”的堆砌,而是能够基于自然禀赋、环境条件、经济需求,给出合适的解决方案——这种“因地制宜”的智慧,是中国基建的核心竞争力。

“因地制宜”的智慧,正在重新定义桥的价值维度。以湖南人熟知的矮寨大桥来说,大桥通车后,湘西州成功融入湘鄂渝“4小时经济圈”,成为湖南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桥头堡”。与此同时,它与十八洞村携手,成功创建5A级景区,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从“守着青山穷”到“依托桥梁富”,矮寨大桥真正成了连通山里山外的“幸福桥”。

回溯历史,我们对桥梁的情感始终深厚。比如武汉长江大桥是“万里长江第一桥”,毛泽东主席曾为它写下“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豪迈诗句,展现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坚定信念。从赵州桥的千年传承,到卢沟桥记录了抗战烽火,再到今天跨越江海的一座座新地标,每一座桥都铭刻着时代的印记,凝结着建设者的智慧与汗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通向未来的“中国桥”正奋勇书写着新的传奇。它们既是技术的结晶,也是艺术的创造;既是空间的连接,也是历史的见证。当我们在这些大桥上通行时,感受到的不仅是出行的便捷,更是一个国家创新精神的跃动。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