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肃“手机禁令”,遏制“贩卖焦虑”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同文 许华凌]

王同文 许华凌

近日,教育部《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提出,加强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网络安全和网络法治意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用网习惯。规范管理学生带入学校的智能终端产品,严禁将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人民日报10月24日)

长期以来,部分学生沉溺于玩手机等电子产品,造成专注力涣散、学习退步、视力衰退、颈椎反弓等一系列后果,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教育部明确“严禁将手机带入课堂”,这一禁令并非简单的限制,而是坚决遏制 “贩卖焦虑” 和 “诱导内卷”,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举措。

遏制 “贩卖焦虑”,守护学生身心健康。学校要令行禁止,加强对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的管理;平台应及时下播渲染升学焦虑的营销内容;家庭要强化对孩子玩手机的引导和管理。要筑牢守护学生身心健康的学校、平台和家长三道防线,让学习回归探索本质,培育身心健全的新时代“四有”好学生。

拒绝 “诱导内卷”,净化学生成长环境。当前,部分机构通过制造焦虑、夸大竞争等手段,促使学生陷入过度内耗的恶性循环。某些平台以“速成”“逆袭”为噱头,制造教育焦虑;部分学校以排名、分数为标准,加剧竞争压力;一些家长以“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为由,加重孩子学习负担。这种环境下,学生被迫牺牲休息时间、放弃兴趣发展,甚至透支心理健康,只为追求虚幻的 “领先优势”。净化学习环境,教育部门应规范办学管理,禁止制造焦虑的行为;学校需优化评价体系,践行素质教育理念;家长需树立理性教育观,避免盲目跟风;学生应学会自律,在求知中收获快乐。

开展“息屏行动”,培养健康用网习惯。为坚决遏制“贩卖焦虑” 和“诱导内卷”,教育部倡导 “息屏行动”,旨在通过家校联动,引导学生科学用网。学校在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的基础上,还应通过主题班会、心理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过度用机对视力、注意力及心理健康的潜在危害,培养自我控制能力;家长需以身作则,与孩子共同制定用网计划,明确学习与娱乐的边界。唯有家校携手,培养健康用网习惯,让手机成为助力成长的工具而非损害身心的利器,学生才能真正享受健康、快乐的成长时光。

“手机禁令”看似是课堂管理的“小切口”,实则是遏制教育焦虑、拒绝 “诱导内卷”,净化成长环境、重塑育人生态的先手棋。这一举措的深层意义在于破除“唯分数论”的桎梏,构建家校社协同的防护网,让教育摆脱内卷的漩涡,真正成为滋养生命、启迪智慧的沃土。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