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厂房改造看城市“混搭”智慧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李焱婕]

华声在线全媒体评论员 李焱婕

在长沙劳动西路的长沙油脂厂旧址,年轻人正举着手机,对着巨型油罐拍照打卡。在由长沙锦纶厂改造而来的锦秀拾光街区,红砖墙上精心保留了当年的标语印记,生鲜市场的摊贩在曾经的纺织车间里叫卖……

这样的场景,正是长沙老厂房改造浪潮中的两处缩影。当越来越多的旧厂区被改造为文创园、“城市客厅”和创意市集,这些充满“混搭”感的场景,正悄然揭示着一种关于城市更新的深层智慧。

长沙对这些老厂房的改造,秉持着“不丢老味道”的原则,这背后是对城市记忆的深切珍视。这些油罐、厂房并非“过时的累赘”,而是一代代长沙人“靠双手创造生活”的生动见证。锦纶厂墙面的每一道裂纹、每一处字迹,都如实记录着城市从“大生产”的激情岁月到“烟火日常”的变迁脉络。老厂区从辉煌到沉寂,再到新生,它们成为串联起过去与现在的“时光纽带”,让老街坊能带着孙辈追忆过往、年轻人能循着老建筑的故事触摸城市的根。

更值得称道的是,这些改造并非简单的怀旧复刻,而是与当代城市生活需求精准对接。当年轻人渴望特色社交空间,油罐内就出现了咖啡座与艺术展厅;当社区居民需要便利的生活服务,老车间就转型为生鲜市场。这种“按需改造”的思路,让历史建筑不再是静态的展示品,而是化身为充满生命力的生活场所。数据显示,长沙锦纶厂改造后年收入增长超过十倍,长沙油脂厂艺术空间已成为新文化地标,印证了这种“混搭”模式的生命力。

工业风的硬朗、生活气的柔和与历史感的厚重在这里完美交融,形成了独特的城市美学。这恰如长沙人的生活态度:既爱街边的臭豆腐,也钟情咖啡馆的精致;既欣赏传统花鼓戏的韵味,也热衷现代说唱的活力。老厂房改造,巧妙地将长沙人这种开放包容的性格特质融入可感知、可体验的实体空间之中,让城市的灵魂变得可触摸,也让发展的故事充满了烟火气息。

发展而不失记忆,前进而懂得回望,繁华而保有民生温度——这或许正是长沙这座城市能超越“网红”标签,吸引人心的深层魅力所在。沿着这条道路探索下去,长沙定能在城市化进程中走出一条独具特色且充满人情味的发展路径,让这座城市的灵魂在时光流转中,愈发鲜活而迷人。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