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泷阩
国庆中秋假期的余温未散,不少人还沉浸在假期旅行的小美好中。这个小长假,“逛菜市场”出现在不少年轻人的旅行清单中。不似以往“快餐式观光”,如今,年轻人奔赴“诗和远方”的同时也在寻找“烟火人间”,渴望在旅行中触摸一座城市的生活肌理。(中国青年报10月9日)
从前走马观花看景点,如今沉浸式体验生活,年轻旅行者们的选择正发生悄然变化。无论是穿行于杭州杨公堤感受“过山车”般起伏的夜游巴士,还是选择“高铁+租车”深入探索西北秋景,年轻人的旅途正变得愈发多元与深入。更值得关注的是,一种“串游”风尚悄然兴起,游客热衷于到访省际交界处实现“一程多游”。有平台统计显示,这个长假期间,北至漠河、南至角尾乡、西至乌恰县、东至抚远市,均有00后踏足。当年轻游客在河北邯郸峰峰博物馆参与“磁绘北朝”主题活动,在湖北仙桃的百年古墙边观看舞狮表演,在云南陇川与各族群众同跳目瑙纵歌时,他们早已超越游客的单一身份,成为在地文化的体验者与共鸣者。
面对年轻人旅行方式的转变,旅游业也在悄然转型,从简单的门票经济向场景经济跃迁,已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在广东丹霞山,《万古丹霞》大型山水实景光影秀以5公里山水为舞台,巧妙运用岭南画派、粤绣等文化元素,为游客营造“人在画中游”的沉浸体验。与此同时,保持“在地化”特色是避免文旅体验同质化的关键。无论是广州“Young城Yeah市”夜间消费节涌动的青春活力,还是重庆松溉古镇让游客与“松溉小甲”等角色互动的中秋追月灯会,其成功之道都在于对自身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与生动呈现。
从盲目追逐热门景点到主动寻觅特色目的地,这个假期年轻人正用脚步重新丈量旅行的意义。在四川威远,全球规模最大的穹窿地貌通过社交媒体进入公众视野,独特的地质景观吸引着追求新奇的年轻人。与此同时,江西龙南被誉为"世界围屋之都"的客家古邑,也成为游客感受客家文化的热门选择。这些曾经相对小众的目的地,如今正以其独特魅力进入大众视野,展现出旅游市场多元发展的新气象。
河北唐山南湖欣赏评剧的戏迷、江西萍乡湘东区体验版画创作的亲子家庭、威海海洋牧场体验“从大海到餐桌”的游客共同绘就了一幅当代青年旅行图鉴。在这幅图鉴里,风景不再只是山水,更在寻常巷陌与火热的生活里。这种对真实生活的贴近、对深度体验的追求,将推动文旅产业从追逐流量走向创造价值,让每一次出发都成为有温度的抵达。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