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职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戴虹波]

戴虹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历史发展中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坚实基础,也是人类历史文明的文化瑰宝。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出“七个着力”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学校的重要类型、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使命,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发挥院校独有的“应用型”“职业性”和“国际化”特点,努力培育政治合格、能力过硬的国际传播人才,推动文化产品更新和内容创新,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国家战略中贡献职教力量。

培育德技并修的国际传播使者。国务院公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相较于学术机构和官方渠道,高职院校最核心、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培养德技并修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文化融入技能、实物和服务,通过技能交流、项目合作、海外办学等形式进行更具实践性的文化传播,通过“以技传文、以艺通心”的方式,让海外受众在学习和掌握实用技能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理解和欣赏中华文化的精髓,大大增强了文化传播的亲和力与感染力。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国家正在大力推动的“一带一路”倡议,既是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也是国家之间的人文交流。“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需要中国的技术、设备和标准,同时,当地人民也对中华文化充满好奇。高职院校培养德技并修的复合型人才,能够在海外项目中更好地进行沟通、管理和本土化运营,成为促进经济互补、民心相通的关键纽带,减少文化误读,推动项目顺利实施、合作深入开展。此外,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招收的海外留学生,特别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的海外留学生,来华学习先进职业技术的同时,也沉浸式地体验到了中华文化、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和熏陶。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既是中国技术的推广者,更是中华文化的认同者和传播者,可为搭建文化交流的桥梁发挥重要作用。

推动产品更新与内容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文化传播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和书本上,更需要具象化的产品和体验。高职院校的实践性特质,使其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产品更新与内容创新上拥有独特的优势和巨大的潜力。在功能层面,通过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制教学,推动产教融合,助力无形的文化理念和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的、可流通的消费品。这些消费品通过市场渠道自然而然地进入到海外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实现“润物细无声”“日用而不觉”的沉浸式传播。在内容层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核心要义用视觉化、故事化、互动化等更符合互联网传播规律的方式来讲述中国故事,打破语言和文化的壁垒,与当代国际受众、特别是年轻人产生共鸣,让中国故事蕴含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得到广泛传播,形成有形有感、共情共鸣、引领潮流的积极力量。在技术层面,将传统技艺进行科学分析和数据采集,形成相对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和评价体系,使这些技艺变得可量化、可教学、可推广,为开发国际培训课程、编写双语教材贡献智慧和力量,促进中华传统技艺在全球范围内的规范传播和教学。在传播层面,利用电子商务、社交媒体运营等专业技能,在Amazon,Etsy,Instagram,TikTok等国际平台上建立传播阵地,让适合这些互联网平台传播的文化产品精准直达目标受众。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可立足自身“职业性”与“应用型”的特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更富创意、更具活力、更接地气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助力国际传播。

更好融入国际文化交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高职院校的国际合作往往更侧重于应用技术与职业技能,这种务实的特性为文化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近年来,高职院校在海外设立的鲁班工坊、丝路学院、郑和学院等集技能培训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中发挥重要作用。下一步,应通过海外研修、参加国际技能大赛等方式,在展示“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超职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师生言行举止、团队协作精神展现中国当代青年的风貌和背后的文化底蕴。要积极跟进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仅为海外中资企业的本地员工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帮助他们领悟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增强其在商业和文化两方面的获得感,将职业教育的应用性与文化传播的体验性完美结合起来,助力搭建中外之间民心相通、交流互鉴的文化桥梁。

【作者单位: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本文为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高校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海外传播力与接受度实践路径研究”(XSP25YBZ216)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畅畅

一审:刘畅畅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