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国庆假期即将到来,不少城市推出的“宠客”措施成了热议话题。陕西礼泉对外地车只纠违不罚款,昭陵景区免门票;吉林长白山对外地车首违不罚,发放文旅消费券……这些做法,是各地城市治理更趋人性化的体现。
然而,在营造热情氛围、塑造良好形象的同时,一些“宠客”措施也可能在短期内对“自家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影响。比如,今年“五一”假期首日,重庆荣昌的政府食堂一天接待超7000名游客,本地职工反而吃不上饭;甘肃平凉免费停车位被游客车辆长时间占用,居民回家找不到地方停车。
看来,城市待客之道,不仅关乎如何迎接“远方来客”,也关乎如何对待日日生活于此的“自家人”。不少网友也表示,游客和本地居民都说好才是真的好。
公共资源有限,善意需要精细调配。主人热情招待,但也不能让“自家人”饿肚子,这就需要错峰安排、动态调节。比如,食堂可以工作日优先职工、节假日接待游客;免费停车可设时限,超时适当收费,让车位流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建立弹性共享机制。比如推动“平急两用”设施建设,学校操场、体育馆等地在节假日可作临时停车点,平时仍归市民使用;智慧平台实时显示车位空置情况,让资源调配更精准。如此一来,既能保障市民的日常权益,又能满足游客的临时需求,将“主客共享”落到实处。
更为长效的待客之道,不能只靠政府单方面投入,而是要激发市民的参与感。有的城市开始尝试实行“城市友好大使”奖励,鼓励市民助人为乐;有的社区组织志愿者为游客提供引导服务……这些做法,让“宠客”从政府行为变成了社会风尚。
未来的城市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比拼,更是治理温度与人文关怀的较量。而那些能在“宠客”与“宠民”间找到平衡的城市,必会既赢得游客的赞叹,又赢得市民的喜爱。
(作者系自由撰稿人)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