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勇
当前,AI正赋能千行百业,为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极大便利。与此同时,不少人发现,用AI搜索数据,给出的内容查无实据;用AI辅助诊疗,出现误判干扰正常治疗……AI频频上演“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社交平台上,AI幻觉引发热议。(9月25日《重庆晨报》)
AI“一本正经胡说八道”,这种现象被业界称为“AI幻觉”,是指AI平台生成的信息内容,它认为是真实存在的,甚至看起来合理或可信,与现实世界事实或用户输入不一致的现象。
“AI幻觉”,除了训练数据良莠不齐这个原因之外,主要是大数据模型驱动的内在机制的一种必然。众所周知,生成式AI基于大数据集训练的深度学习模型来创建新内容,使用了大量互联网数据,在AI“养成”过程中,数据“投喂”是关键环节,这些数据集本身可能存在错误、过时或缺漏等问题,从而污染AI数据。而人工智能大模型本身又“认知边界模糊”,不具备事实判断的能力,更多的是在纯符号空间中展开排列组合。“博览群书”,却无法像人一样理解书中内容,识别出信息错误。
然而,随着AI产品深入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维度,“AI幻觉”很可能给我们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认知幻觉”。如果我们对AI生成内容不加以区分,盲目信任,很容易被AI“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错误信息带偏,误导我们的选择、决策,轻则影响日常生活,重则影响社会秩序,甚至危害生命健康安全。比如,今年3月,一名“95后”新手家长面对孩子反复咳嗽发热的症状,在手机端用AI问诊判定孩子为“普通呼吸道感染”,并参考网络建议居家用药,致病情延误。最终,孩子被医院确诊为病毒感染肺炎。更严重的是,如果过度依赖AI“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错误信息,久而久之,必将影响人们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使人陷入信息的误区。
虽然目前,受限于技术因素,“AI幻觉”可能难以避免。但是,作为普通用户能够做的也是需要做的就是:使用AI要有所节制,不能过度依赖AI,切莫盲目迷信AI生成内容。对于AI生成的重要信息内容,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谨慎态度,提高辨别能力,不要轻易相信、直接采用,不妨通过多个AI平台进行交叉比对印证,并按图索骥,找到权威信息源头进行核实。同时,我们需要养成多从官方渠道获取权威信息的网络生活习惯,了解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权威信息不要过度依赖AI生成。
当然,对于用户发布一些AI生成虚假信息,监管部门要依法惩治,倒逼大众慎重对待AI生成信息。今年4月,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清朗·整治AI技术滥用”专项行动,整治重点之一便是利用AI制作发布谣言。
另外,AI平台不能以技术为由对“AI幻觉”视若无睹。在技术手段有限的现实情况下,应当强化人工干预和人工审核机制,对大数据集严格把关,及时过滤错误数据,确保数据可靠、可信、高质量。特别是对于涉及到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医疗健康等涉及大众民生的严肃性、权威性数据,实行人工审核应是标配,确保其真实性和可靠性。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蒋玉青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