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会再忙,也不能造成“服务空窗”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王济川]

王济川

近日,有网友爆料称,9月22日上午8点,广西桂林全州县两河镇便民服务中心和就业服务站大门紧闭,直至9点30分仍空无一人。对此,镇政府工作人员解释是:“星期一早上有例会,都去开会了,大概开到10点多”。这一看似合规的理由,却揭示出基层公共服务中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例会若成为服务中断的“挡箭牌”,公共服务的实效便无从谈起。

会议安排与群众办事的时间冲突,实则戳中了基层公共服务的痛点。对办事群众来说,一趟办事从不是“说走就走”,他们赶早、请假、奔波,图的就是政府上班我来办事,顺顺利利不白跑。可“全员开会”的安排,把这份期待变成了失望。基层服务窗口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最后一百米”,这一百米堵了,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就会少一分;服务的“空窗期”长了,干群之间的距离就会远一寸。

没人会否定例会的价值。传达政策精神、梳理工作难点、协调办事流程,本该是提升服务效率的“加油站”。可如今有些基层单位,却把“开会”和“服务”拧成了“单选题”:觉得“全员参会才显重视”,却忘了群众周一办事最集中;把会议时长当效果,本该半小时说清的事,硬拖成一两个小时;甚至把“开过会”当成完成工作,觉得只要流程走到了,服务空窗也情有可原。说到底,这不是时间安排的问题,而是服务意识的偏差。

要破解“例会挡服务”的困境,关键得把“便民”二字刻进每一个工作细节里。

得算好时间账,让会议为服务让路。不妨灵活调整会议时段:把例会时间避开群众办事高峰期,或者实行“轮班参会制”,一半人在会场学政策,一半人在窗口办业务,既不耽误工作部署,也不耽误群众办事。

得精简会议数量,让形式为实效“瘦身”。基层会议该有“短、实、精”的自觉:能合并的不单独开,能线上开的不凑线下,能在服务现场开的不闷在会议室里。比如医保政策有更新,与其在会上念文件,不如让窗口人员边给群众办业务边讲解,既省了会议时间,又能及时解答疑问,岂不是两全其美?一些冗长的发言,本该让位于实打实的办事效率。

得绷紧“责任弦”,让考核为服务兜底。要建立窗口服务问责机制:因会议安排不当导致服务空窗、引发群众投诉的,得及时整改、严肃问责;把群众满意度纳入基层干部考核,让“服务好不好”由群众说了算。唯有如此,才能倒逼基层干部跳出“开会就是履职”的误区,把开会的初衷,落到“更好服务”的实处。

基层工作的核心是为民,例会的目的是提质。当会议不再是服务的“绊脚石”,而是解决群众难题的“金钥匙”;当窗口不再有“临时缺位”,而是始终为群众敞开“方便之门”,基层服务才能真正暖到人心坎里。

让例会成为服务的“助推器”,让窗口服务“不断档”,这才是基层治理该有的温度,也是群众最需要的实效。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蒋玉青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