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赛红
长沙五一商圈灯光璀璨、人流如织;洞庭湖畔七夕音乐节浪漫落幕;永顺县芙蓉镇吊脚楼传来嘹亮苗歌……这是湖南夜间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202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对湖南提出了“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的殷殷嘱托。推动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的应有之义,是形成消费新动能、拓展城市新形象的必要之举。
当前,湖南夜间经济主要通过夜游、夜食、夜购、夜演等丰富多彩的消费活动,吸引市民和游客参与其中。“夜游”花样翻新:8月17日,改造后的岳麓山电视塔以“长沙之眼”观景平台的新身份亮相,掀起夜游浪潮;今年,湘江首艘新能源豪华游轮“橘洲号”正式运营,游客解锁夏日最新打卡方式。“夜食”释放消费潜力:长沙扬帆夜市以文化墙、非遗展台融合味觉与文化感知,年客流量超1500万人次;长沙四方坪夜市“五一”单日客流破10万人次,烈火牛肉成为消费热点;岳阳烧烤、永州柳子庙市集将美食与民俗文化结合,“吃夜市”向“品文化”升级。“夜购”带来无限愉悦:长沙五一商圈迎来首发、首秀、首展焕新升级,为夜经济注入全新热度;株洲推出芦淞市场工业品夜市,日均客流量超1.2万人次、月销售额突破150万元,重塑城市夜经济想象空间。“夜演”彰显文旅融合生命力:五一商圈《疯狂星友团》以方言热梗引发踊跃互动;都正街得乐社相声座无虚席;沉浸式话剧、Livehouse等“小而美”形式,开辟了长沙夜间文旅新空间。
这些夜间消费场景,在点亮群众生活的同时,更成为区域经济增长引擎。长沙夜间消费占全天消费比重的60%左右,直接带动10万人就业,间接带动超100万人就业。2024年,湖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1300.14亿元、同比增长5.4%,其中夜间经济扮演着重要角色。
尽管湖南夜间经济发展已展现蓬勃活力,但从文旅融合视角来看,仍存在几方面问题。主要体现为:区域协同不足,长沙聚集效应强而部分地市资源开发滞后,需构建“长沙为龙头、各市州有特色”的发展格局,以延长游客整体停留时间;文化赋能、科技加持和业态创新不够,症结在于投资乏力及推动夜间文旅IP化的人才储备与运营能力欠缺;服务配套有短板,停车位紧张、交通接驳不畅等影响消费者体验,需通过增加投资、加强规划等来改善。
夜间经济如同一颗闪耀的星星,点亮了人们的夜生活,照亮了发展的新路径。推动夜间经济更加“热辣滚烫”,需要多管齐下。
构建协同发展格局,破解区域失衡难题。紧扣长株潭核心区—洞庭湖夜游带—湘南民俗区—大湘西生态区布局,推动夜经济提档升级。长株潭可依托马栏山视频文创园打造元宇宙音乐夜游;洞庭湖可开发“渔火+歌谣”体验;湘南可在郴州女排基地建夜间体验馆,串联濂溪书院,开发研学之旅;大湘西可拓展“星空露营+非遗展演”。通过建立区域资源共享机制,设立协同发展基金,增开长株潭至周边市州的夜间高铁,促进文化辐射与客源共享。
深化文化赋能,强化价值转化。内容挖掘上,随着“湘超”赛事9月7日热烈启幕,可创新推出票根经济平台,将观赛热情延伸至夜间消费场景:球迷通过扫描足球票根上的二维码,即可享受覆盖景区、酒店、运动场馆、文化场所及餐饮等多种业态的专属优惠。湖南博物院、各地博物馆也可策划系列夜场活动,如专题讲座、音乐会、集章打卡等,吸引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沉浸于“文化夜宴”。同时支持高校开设夜间经济课程,联合企业开办文创人才实训基地,实施非遗创意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场景服务,提升体验质感。以科技赋能场景创新,比如长沙扬帆夜市用数字屏、AR技术呈现民俗文化;发展长沙图书馆夜读沙龙、梅溪湖大剧院湘剧夜场等业态;湘江夜游、潮宗街历史文化街区通过“茶颜悦色+天心阁夜游”“文和友+杜甫江阁旅拍”等组合打造沉浸式体验。服务升级方面,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新增车位、优化夜间公交,开通重点景区夜间接驳专线,延长核心商圈公交末班车时间;开通夜间文旅服务热线,以细节完善提升消费满意度。
夜间经济热度,体现着城市活力、文化魅力。通过创新时空场景和消费供给模式大力发展夜间经济,正在成为盘活城市存量资产、促进内需释放的有效途径。以文旅融合破解消费梗阻,持续推动夜经济生态建设,充分发挥其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有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持续擦亮湖南夜间经济名片。
【作者单位:湖南开放大学。本文为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数字赋能湖湘文化创造性转化的路径优化研究”(2025CSSKKT23)阶段性成果】
责编:刘茜
一审:刘茜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