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才回到大山不能仅靠张桂梅的呼唤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舒爱民]

舒爱民

教师节前夕,“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校长张桂梅在《人民日报》撰文《照亮更多大山的孩子》,字字恳切地期盼大学生毕业后能重返大山,投身教育与产业发展。这位扎根教育一线四十余年的“燃灯者”,点亮了1800多名女孩的命运。然而,让更多人才扎根大山,仅靠张桂梅的呼唤与期盼远远不够。大山里的教育振兴与可持续发展,需要系统性的制度保障、社会共识与政策支持,如此,方能形成“群灯璀璨”之势。

张桂梅的“燃灯精神”令人动容。华坪女高的成功,是张桂梅以病躯为烛芯、以生命为灯油的燃烧。她身患23种疾病仍坚守讲台,用贴满膏药的手托起学生的未来。这种奉献精神固然崇高,却不应成为乡村教育人才的工作常态。当一位校长需要以透支生命换取教育机会时,折射的是资源分配的结构性失衡与人才流动的机制性梗阻。

社会氛围的转向与价值认同的重塑,是人才扎根的精神土壤。长期以来,“走出大山”被视为成功模板,“回到大山”则被贴上“退守”标签。要改变这一观念,需通过舆论引导与文化建构,将“返乡建设”升华为时代价值。比如,表彰扎根基层的典范,宣传返乡人才的成就,让“逆向流动”成为社会尊重的选择。同时,建立“城乡教育共同体”,通过支教轮岗、资源共享等机制,打破地域壁垒,让城市资源反哺乡村,形成人才流动的良性循环。

张桂梅身后的一群“灯盏”,应成为照亮彼此的星河。当政策保障筑牢根基,社会共识凝聚力量,制度创新激发活力,大山便不再是人才的“流失地”,而是理想的“扎根处”。唯有如此,张桂梅的期盼才能化为现实——更多青年带着知识与情怀重返故土,用教育阻断贫困,以产业振兴乡村,让每一盏灯的光芒汇聚成改变命运的磅礴之力。

(作者单位: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委宣传部)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