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国评论:跨越千年,倾听湖湘非遗的时代回响

[来源:华声在线] [作者:姜碧华]

姜碧华

当侗族大歌的悠扬旋律与数字科技的光影融合交织,当传统侗锦的细腻纹路在“非遗巴士”焕发生机,一场属于非遗的焕新盛宴——第四届湖南非遗展示活动,将于9月16日至18日在怀化市拉开帷幕。

这场“非遗焕彩·湘品出海”主题盛会,对湖湘非遗技艺深情回望,更是以科技赋能、文旅加持、地域对话、市场激活等路径的创新表达。当古老智慧邂逅现代潮流,非遗变得更为生动;“扬帆出海”,则尽显湖湘非遗的时代自信。

湖南省共有十大类非遗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7730人,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664个。从纺染织绣、茶酒陶瓷、雕刻塑造到湘剧、湘昆等传统戏剧展示,从踏虎凿花的精巧到侗锦制造的细腻,从悠扬的侗族大歌到刚劲的梅山武术,再到传统医药疗法,皆是湖湘非遗技艺匠心独运的生动注脚,构成了多元且深厚的湖湘非遗资源体系。

创新表达、活化利用,回答好“两个融合”命题,持续推动湖湘非遗“风景这边独好”。“养在深闺人未识”,历来是非遗技艺传承与发展的困境所在。而湖南正是通过“非遗+”路径打破这一困境。此次展示活动,证明了湖湘非遗从不困于传统,而是主动拥抱现代科技、走近群众身边。“固定+流动”双线模式打破时空限制,“科技体验展”用虚实交互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空间,让观众借科技读懂传统技艺;“非遗巴士”于城市灯火之间穿梭巡展,跳蚤集市助力非遗走出展厅、走近市民游客身边,让往来群众邂逅“行走的非遗”……以非遗为载体,创新拓宽“文化+科技”“文化+旅游”融合展示边界。

跨域对话、融合互鉴,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持续推动湖湘非遗走向市场,扬帆出海。非遗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只有接轨需求、走向市场,才能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从五省边区“城市号”首次集结湘、鄂、渝、黔、桂的非遗精品,在怀化搭建起一场跨地域的文化对话互鉴,到联动老字号,以非遗“相亲会”形式为采购商与非遗好物牵线搭桥,让非遗产品“叫好”更“叫座”,推动“非遗湘品”从“文化符号”“地域特产”成为“消费好物”“畅销爆品”。显而易见,这场展示活动给出了湖南答案:非遗要以创新之姿、开放之态和潮流表达,推动古老技艺融入生活、走向市场。

值得重视的是,人才培育是支撑非遗代代相传的根基。目前,湖南省拥有7730名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近千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厚重家底”背后,正是一代代传承人的坚守。此次展示活动将有传统医药传承人现场演示正骨、艾灸等疗法,以系列好玩、好看、好用的非遗体验方式,吸引更多年轻群体关注。同时,主动搭建展示交流平台,配套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职业保障等相关政策,让年轻一代看到非遗传承的价值与前景,愿意扎根非遗保护与传承,才能避免“人走技失”的遗憾。而这,理应成为非遗展示的价值旨归,让千年非遗技艺真正实现薪火相传。

非遗见证时光流转,生生不息;非遗滋养我们内心,绵绵不绝。跨越千年的湖湘非遗,不是藏在博物馆里的历史遗响,而是能与现代生活同频共振的文化脉跳。

期待第四届湖南非遗展示活动,以创新为舟、以传承为桨,让这条带有湖湘文化密码的“河流”,载着千年薪火驶向未来;让这汪清冽的“心灵甘泉”滋养更多人,在飞速发展变迁的时代,依然能触摸到文化温度与力量。

责编:潘华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

广告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