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娅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法律行业正经历一场不可逆转的变革。办公室里,一款机器人软件已经成为“法官助理”。它可以阅读、分析案件,快速测算该案件与最高人民法院已判案件的相似度。过去,背诵法条是法学生的学习日常,如今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找到案例和法律条文。与此同时,执法、司法越来越科学化、智能化,法理应用也融入了更多的科技伦理。在此背景下,作为培养法律人才的法学教育,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智能法治发展步伐。
回顾历史,传统法学教育为法律行业输送了大量人才。近年来,法学教育积极拥抱数字技术,推动教学数智化发展,但现有改革多停留在“AI+课程”的形式叠加,仍存在多方面缺陷。知识体系上,部门法之间条块分割,数据安全法、网络安全法等前沿交叉内容未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学生面对智能合约、深度伪造等新型法律纠纷时出现“知识盲区”。能力训练上,传统案例教学仍沿用“要件—效果”的线性思维,缺乏对裁判文书大数据、监管沙盒等资源的量化分析与情境仿真,难以培养学生“数据驱动”的法治思维。伦理维度上,多数课程未引入“技术—法律”交叉伦理模块,学生易将算法视作中性工具,忽视其背后隐藏的价值偏好与歧视风险。这些缺陷,共同导致传统教育模式在数字法治进程中出现“知识滞后、能力单一、伦理薄弱”的系统性困境。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大背景下,法学教育应从课程、教学、教师、伦理四大维度协同推进改革,努力培养精通法律、掌握技术、善于决策、恪守伦理的复合型法律人才,以应对社会上日益复杂的现实法律议题。
大力推进课程体系的重构与交叉融合。国内外的一些法学院已率先开展系统性改革。在巴西FGV基金里约热内卢法学院,学生们必须学会两门课程,一门是Python编程课,另一门是数据科学课程。国内,如中国人民大学整合法学院、商学院、高瓴人工智能学院等学术资源,联合国内知名AI产业先锋,推出“AI认知与商业重构”系列课程,使学生深入理解AI对法律实践的重塑力。法学教育应从专业分割走向学科融合,将人工智能、区块链、数据伦理等内容嵌入核心课程体系,构建“法律+科技”双轨并进的培养路径,使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法学根基,更能够开展跨学科的法律科技研究与创新实践。
着力深化教学方法的智能升级与情境创新。比如河南大学近来上线模拟法庭虚拟仿真综合教学平台,该平台以虚拟现实技术再现了法学实践教学的核心要素,通过对国内诉讼程序和国际争端解决机制的仿真模拟,引导学生在真实案例所营造的沉浸式学习环境中实现知识、能力的提升。高校法学院应广泛运用虚拟仿真、生成式AI问答、大数据案例库等智能教学工具,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使其能够在接近真实的复杂情境中锤炼法律人的职业判断力和技术使用能力。
提升教师队伍的技术素养与跨领域协同能力。今年2月,“2025哈佛中国法学峰会”在哈佛大学法学院隆重举行。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教师出席了以“人工智能、科技与网络安全”为主题的专题讨论会,与全球顶尖学者及实务专家共话科技法律领域的前沿议题。今年5月,上海律协与复旦大学法学院携手打造“涉外法治人才”分阶培育计划,《科技前瞻:大语言模型时代的法律科技——现状、趋势与限度》课程广受学员们好评。教师作为教育转型的核心行动者,需超越传统知识边界,主动学习前沿知识。高校应建立常态化的业务培训、交流学习机制,以保证教师专业知识扎实、综合素质过硬。
构建贯穿教育全过程的数据安全与伦理教育框架。随着AI应用深入,数据风险与隐私挑战日趋严峻。比如,深层次人工智能可以快速生成和分析大量案例,但如何确保案例的法律准确性和教育价值是一个挑战。再如,针对人们担心的技术透明性不足的问题,如何在法律层面规范技术使用,也是一个重要命题。高校应在多门课程中嵌入数据伦理、算法透明度、个人信息保护等主题,培养学生对技术应用的系统性风险意识和治理能力,使其在未来执业中能够兼具创新勇气与责任伦理。
AI已来,未来已至,技术的齿轮还在极速转动。国内外法学专家都感受到法学教育跟随AI“进化”的紧迫性。法学教育必须紧紧跟随,把握住时代脉搏。
(作者单位:常德学院)
责编:欧小雷
一审:欧小雷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