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
8月16日深夜,95后独居女生小慧(化名)回家途中突然发现忘带钥匙,无奈之下,她打开手机软件选择了某“开锁换锁服务中心”,当时标注的是25元。谁知,之后两名开锁师傅以无法破解为由,将门锁强行拆除,随后安装高价新锁。锁芯、防撬锁体、把手、夜间服务费等七七八八的费用加起来,总价高达2410元。看着接近凌晨仍在家门口不肯退让的两名男子,小慧只能几经沟通后,向其微信转账支付1800元。
整件事情十分明朗,开锁师傅漫天要价,小慧为了自保,只能支付天价开锁费换取他们的离开。据悉,最后在职能部门和平台方的介入下,“老上海开锁换锁服务中心”最终承认,向小慧索取高价开锁费的开锁师傅行为存在不当,并退还了小慧800元费用。这也再次证明开锁师傅所谓的看似“合规”,实际索要高价的行为,完全摒弃了基本的道德底线,令人不齿。
这个看似只是一起开锁的消费纠纷,其实是契约精神与利己主义的博弈,更带来了信任危机。其实这样的套路网上时有报道,从无锡刘女士开锁从标价80元最后被收费1286元、广州越秀区的街坊黄小姐“开个门”最后被收取三千多元等事件不难发现,开锁行业乱象一直存在,消费者本想图个方便,在网上下单却被套路,深深刺痛了内心,消耗了对开锁行业的信任感。
开锁是一门技术活,很多人依靠这一手艺养活家庭,一些人成为该行业的佼佼者,切切实实为消费者解决了难题。随着网络的普及,越来越多平台提供开锁业务服务,但一些开锁师傅在借助平台接单时,通过“无法破解”“必须暴力拆除”等话术有意夸大困难、想方设法增项,在换锁时故意含糊其辞、模糊报价,全部安装完毕后再给消费者报出天价费用,这些满满的套路不仅让消费者损失钱财,更会导致消费者对开锁行业的信任危机,甚至衍生到其他行业。
如何避免此类事件再发生?首先,消费者在选择开锁师傅时,优先选择警方备案的正规公司,避免被网上开锁师傅欺骗。如果实在需要在网上下单,一定要点开“图文详情”里的折叠小字,看清每一项收费标准,一定要坚持平台支付,不私下转账给开锁师傅,并留好凭证。其次,各相关平台一定要加强监管,透明定价、规范服务,完善预付审核机制,杜绝“线下加价”漏洞,一旦发现有开锁师傅漫天要价的行为,直接踢出平台。唯有如此,才能重建信任。最后,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联动,严格监管,严查“天价开锁”“虚假标价”,将黑名单商家逐出市场,切实守住社会安全的底线,维护好消费者的权益。
一场天价的开锁事件,照见社会信任的裂痕。当契约被撕毁,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唯有加强监管、尊重劳动、敬畏规则、诚信经营,“开锁”这个词语才不会成为社会信任的试金石。
责编:印奕帆
一审:印奕帆
二审:李昆励
三审:谭登
来源:华声在线